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医改陷“深水区”该怎样“过河”

2009-05-21 11:11: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纵观改革的历史,没有哪个领域像“医改”一样牵动13亿人的心。医疗卫生与每个人切身相关。正因如此,医疗改革不仅成为平民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不能忽视的民生重点。从30年改革不断暴露出问题可以看出,中国医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世界性难题”的医疗体制问题,中国30年改革的结果难说成功,已经进入深水区的医改航船将怎样破浪前行?

  纵观改革的历史,没有哪个领域像“医改”一样牵动13亿人的心。医疗卫生与每个人切身相关。正因如此,医疗改革不仅成为平民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不能忽视的民生重点。从30年改革不断暴露出问题可以看出,中国医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医改30年

  总结中国医改30年的历程,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二是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三是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

  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4年。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修复、调整,同时允许个体经营进入医药行业,打破了国家、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1985—1992年。1985年被称作医改元年,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此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渐少,市场机制则逐步渗入。但是,这一举措在为医疗机构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却也为日后的种种弊端埋下了隐患;1992—2000年。“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成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总体要求。这项政策在刺激了医院创收的同时,却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关于医疗机构市场化是与非的争议开始上演,迫使政府开始探索医疗改革的其他途径,但是此时的探索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整体性思路;2000—2005年。以社区医疗改革为基础,一系列改革政策及配套措施不断出台,包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在内的“三改并举”得到确立并开始大规模实施;2005年至今。虽然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社会性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2005年9月,联合国做出了中国医改并不成功的结论。2006年9月,我国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在争论和反思中,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

  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二者都经历了一个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探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作为和医疗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医改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主要涉及药品生产领域改革、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药品分类管理体制和药品目录等方面。30年的医改,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与改革前相比,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症结究竟何在,还需要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去发现和解决。

  各家有本难念的经

  面对医改的举步维艰,许多人将责任归结为政府投入太少、公立医院市场化倾向严重、基层医疗有行无市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事实上,改革本质上是一道错综复杂的利益分解题,牵涉到利益的切割、分配、补偿、监督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其中利害也不是“是非”二字就能解释清楚的。

  政府:力不从心

  医疗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投入的重要领域。在我国,政府医疗投入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政府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支出总一直在不断增长,已经由1978年的11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966亿元,增长98.5倍。然而,令人颇有微词的地方在于,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为3.02%,1990年达到4%,到2007年这一比重上升为4.81%。尽管上升的趋势一直未改,但上升的速度不仅远远落后于GDP增速,也落后于其他公共支出的增长速度。如此看来,对于医改的“只闻雷声不见雨”,政府似乎确实难辞其咎。

  医疗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投入的重要领域。在我国,政府医疗投入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政府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支出总量一直在不断增长,已经由1978年的11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966亿元,增长98.5倍。然而,令人颇有微词的地方在于,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为3.02%,1990年达到4%,到2007年这一比重上升为4.81%。尽管上升的趋势一直未改,但上升的速度不仅远远落后于GDP增速,也落后于其他公共支出的增长速度。如此看来,对于医改的“只闻雷声不见雨”,政府似乎确实难辞其咎。

  公立医院:别动我的奶酪

  “医院大门朝南开,有病无钱莫进来”,一个贴切的比拟将“看病贵”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实,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体制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给人们的印象却是,越改越贵。有关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1988年,我国城镇职工人均医疗费用上涨310%;1988年以来,我国医疗费用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究其根源,恐怕“以药养医”的机制弊端要负很大责任。因此,如果不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看病贵”的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在势在必行的管理体制改革面前,公立医院却叫苦不迭,其中原因也并非全无道理。众多的公立医院认为,目前中国的公立医院并非真正公立,其中国家投入部分只占10%,医院需要自筹90%的资金。现在的情况是,医院一些服务类项目,比如手术费、检查费等处于入不敷出状态,只有依靠药品加成来弥补大部分开支。即使这样,核算下来,大部分公立医院每年都会出现赤字。由于公立医院的财政缺乏透明度,我们无从考证“赤字”一说的真实性。但事实是,如果将“看病贵”的根源“药品加成”连根拔起,公立医院必然面临收入急剧下降的困境,运营的危机也会随即出现。如果希望通过精简人员来压缩开支,人员分流安置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其中牵涉的利益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总之,作为既得利益群体,公立医院注重的并非是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想通过触动公立医院利益来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恐怕难度很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魏书航副主任医师佛山市中医院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 邓小援主任医师龙岩市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 周南南副主任医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