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乳业如履薄冰,至今仍处于“风声鹤唳”的信心重建期,“早熟门”事件无疑又是次迎头重击。本以为在风暴式的官员问责、企业破产、行业震荡后,中国乳业已换了一副健康的血液与肌体,实现涅槃。此次事件却表明,行业依然存在三大漏洞,并为危机埋下伏笔。
按照要求,实习医生就是有带教老师在一旁指导,也必须向患者表明身份,征求患者同意接受自己的诊疗。但在临床上,患者往往认为实习医生水平和经验有限,是拿自己“练手”,故而很少有患者同意实习医生接诊,更不要说在自己身上作操作了。为了使实习医生得到更多的临床实践锻炼,完成医院的教学任务,为将来培养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的合格医生,该规定自然无法执行下去。
2010-08-17此次媒体曝光的“霉大米”,一是规模生产,产量惊人。一个中等加工厂每天即加工50吨霉大米;二是粮食批发市场几近集体沦陷,据称东莞市场上有近六成包装大米存在假冒掺杂情况;三是明目张胆、无所顾忌。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在东莞市的各大大米市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真是触目惊心!
公众翘首以盼的 “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终于公布。从卫生部通报的调查结果来看,至少起到了三重作用:其一是证实了湖北3婴幼儿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乳粉无关;其二是为圣元乳粉洗却了“嫌疑”并恢复了“名誉”;其三是一并得出了奶粉中含有的内源性性激素,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的结论。
毫无疑问,事情终将过去,政绩必会炼成。但不能回避的诘问是,这样的事情每发生一起,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是多了一分,还是逐渐递减?以往珠三角各地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置套路,究竟起到了治本的效果,还是仅仅停留于治标?或者甚至可以说,将监管者的懒惰显现出来,反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造假者,刻意绕开每个月总会来几天的过场,然后在其他时间把昧良心的利润赚得盆满钵满?
备受瞩目的“激素门”本该可以藉由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告一段落,然而,因为圣元奶粉“激素门”送检样品仅一份来自患儿,新的质疑声又起。不少人担心公布的检测结果可能受到“维稳”逻辑的影响,毕竟我国奶粉行业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大量进口奶粉挤压国内奶粉等现象的问题。
整个发布会好似一堂科普课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尽可能地普及了相关科学知识。鉴于调查主体以及调查结果的权威性,“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事件应该可以暂告一段落。但是,针对食品安全的追问却显然不会就此止步——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个别的突发现象,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漏洞百出的监管,无疑强烈昭告公众,我们也许正身处一个食品“不安全”时代。
2010-08-17英国《金融时报》8月11日文章警告说,对大部分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的新型细菌正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些发现显示,NDM-1基因能改变细菌,使它们对大部分抗生素都产生耐药性。
2010-08-17圣元奶粉的“性早熟”事件炒得沸沸扬扬,无论事情最终的真伪结果到底怎样,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民众的心已经彻底冰凉。
2010-08-16婴儿是这个世界上最为脆弱的生命,无论是在影视剧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婴儿是最能博取泪水和引起共鸣的角色。但是,就在家长们将孩子食用的奶粉送到相关部门检查时,却遭遇了"检测无门"的尴尬,权威部门更是以"奶粉的检测指标中也没有激素这一项"搪塞过去。
2010-08-16医院,是为人们解除病痛、重塑健康的地方。可让人无奈的是,很多人一想到去医院就犯憷。其中原因除了嘈杂的就医环境,挂号、缴费时的奔波劳碌,高得令人咋舌的药价外,还有一些尴尬的场景让人哭笑不得。不管你是领导,还是普通百姓,在社会中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尊严,很多时候都会在医院里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下面让我们回想一下这些就医的尴尬时刻吧。
2010-08-16产品质量是否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既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主管部门认定审慎是应该的。然而,不能轻言产品存在缺陷,更不能轻易放过有缺陷的产品,不能因为一时缺乏直接证据就“疑罪从无”。
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被动”与“缺位”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对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调查发现,大量问题奶粉得以在市场上通行无阻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国家婴幼儿奶粉标准中没有对三聚氰胺的检测项目。今年7月初麦当劳麦乐鸡事件中,有关方面也表示,以往对麦乐鸡的日常检测项目包括亚硝酸盐、苏丹红等,引起质疑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不在日常监测项目之列。
2010-08-16笔者以为不论是“结石门”,还是现在“激素门”事件都凸显了我国现行奶业的潜规则痼疾,清除这些顽疾乃是拯救中国奶业的有效途径。
现实中,我们见惯了“某品牌”之类的说法,因此,也就对“某奶粉”见怪不怪了,但是,如此的模糊化姿态,是在加重公众的怀疑情绪还是在舒缓公众的忧虑呢?相信明眼人一看即知,难道要让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