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又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但这一次聚焦的主角不是三聚氰胺,换成了激素。尽管卫生部已经证实圣元奶粉中激素含量并未超标,与女婴“性早熟”症状并无直接联系。但权威部门的证实并不能驱散消费者心中的那片阴云。“我现在都不知道该给孩子吃什么。”在北京儿童医院门口,排队挂号的家长们聊起这件事,神色忧虑。
2010-08-23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发之时,由于波及范围较广、涉案人员较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受害民众之间的情形也比较复杂,“事急从权”,当时采取了地毯式的、见效较快的监管运动,也确实有助于迅速查处问题、稳定市场、安抚人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动过后有关部门就可以放松监管,甚至对大批问题奶粉去向不闻不问,从而为问题奶粉的隐匿、再出江湖留下政策空当。
2010-08-23英国加的夫大学教授蒂姆·沃尔什领导的小组于2009年最早发表了关于能抵抗几乎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细菌”的论文。而近来引发关注的,是他们8月11日刚刚发表在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上介绍这些细菌跨国传播现状的论文。
2010-08-23一个行业要发展壮大不容易,猝然倒下很容易。中国乳业要重塑消费者信心,亟须消除信任危机和监管危机。要实现此愿景,除了企业自我救赎,还需职能部门恪尽职守、监管到位。
2010-08-23新医改方案中既有“逐步取消‘以药养医’”的表述,也有以“药事服务费”替代15%的药品加成的试点安排。当然了,区区15%的药品加成在虚高的药价面前杯水车薪,“药事服务费”恐怕也不足以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间的联系。
2010-08-23法,是纲目,是理论体系。张悟本也好,李一也罢,无一不是背靠“中国文化”、“国学”这样的理论大树,拉大旗作虎皮,自我张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也不乏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部分,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江湖谶纬、旁门左道的生发之处,伪养生家们天然谙熟此道。李一的很多说法,关乎理论的如“中医掩盖了道医”,关乎历史的如“陈抟老祖、张三丰曾到缙云山修行”,就是推衍和杜撰的例子。
2010-08-23“超级细菌”本身到底有多大威胁?事实上,所谓的“超级细菌”名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世纪60年代已首次发现于英国,常规抗生素治疗对感染者不起作用,严重感染者可能死亡。这一细菌近年来曾多次肆虐英美等国,并在各大洲间传播,在非洲更加多见。
缝肛事件本质上是医德沦丧。医德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开大处方,从中“分红”;索要“红包”,没有“红包”不动手术……从现象上看,是医务人员的私利蒙蔽了良知,蒙蔽了责任,蒙蔽了医德。从根源上讲,医德的沦丧,很大程度上是“坏制度”种下的苦果。一直以来的“以药养医”机制下,廉价药总是“短命”,大处方总是“长寿”;医德高尚总是少数,创收总是大众;拒收红包总是“稀罕”,笑纳红包总是“流行”……
2010-08-23近年来,医德医风下滑是不争事实,因责任意识缺乏而导致的医疗事件也屡有发生,但绝大多数医院和医生的基本职业素养还在。这位张姓助产士收受乃至索取红包是事实,但也不能成为坐实其刻意缝产妇肛门的理由,倘若真是如此,就已与故意伤害和杀人无异——笔者无意为当事医院和助产士辩护,毕竟医院是一个专司救人而不是杀人的机构,倘若连这点都不能承认,那所有医院都可以关门,所有人生病都只能硬挺。
这次戳穿了李一的“养生神话”,下一个粉墨登场的“大师”又将是谁?眼见一个个“大师”从暴发走向倒塌,我们应当深刻反思:这些“养生大师”的神话何以能够编造而成?
又一个大师倒掉了,让人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不免困惑。在李一之前,“排毒教父”林光常、“太医后人”刘弘章、“食疗专家”张悟本等“养生明星”已经先后倒下,李一的倒掉距张悟本倒掉不过两月。为何“养生大师”层出不穷?为何伪养生大师一再蛊惑世人?
道士李一所作所为,有人信,有人不信,有人嗤之以鼻,有人甘愿掏钱,都属正常。这正如在一些自由程度较高的国家,只要不触犯法律,各种奇谈怪论、奇人怪事,都有其生存活动空间和信从之众。
2010-08-22近二三十年来,中国一直盛产各种大师:特异功能大师、气功大师、国学大师、养生大师,从最早的严新到最近的张悟本,随着谎言拆穿、真相大白,大师们一个接一个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中国人似乎不长记性,昨天的大师倒下,明天的大师异峰突起,人们对大师顶礼膜拜如故。制造大师,迷信大师,似乎成了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跟吃喝拉撒类似的日常需求。
如果一次性筷子必须消灭,这也肯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放弃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呼吁10年前就已经开始,而十多年后的今天,一次性用具仍然存在。为什么?
那红霉素为什么会消失?利润低,厂家无利可图是主要原因。国内红霉素的主要生产商大连美罗药业表示,由于发改委将该药的最高限价定为1.5元,导致厂家没有利润可赚,所以他们已经减产。至于药店,宁愿代理一些比较贵的药,也不愿意以薄利多销的方式代理这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