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顶“世界之最”的大帽子戴在了中国头上,不过这顶帽子会让所有中国人头疼: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更多达1.48亿!我们已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最多的国家!
从目前对糖尿病的研究来看,个体的遗传易感性虽然在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营养、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足2%,而60年后的今天,发病率在城市人口中已上升到11.4%,在农村人口中也超过了8%。现状如此严峻,问题根源出在哪里?
医学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认为,中国整个公共卫生建设的大方向出了问题,有关部门“太崇拜技术,对公共卫生的实质不理解,觉得仪器设备最重要,疫苗重要,药物重要,体制、机制、人才和国民健康素养反倒放在设备、疫苗和药物的后面了。”如此,国家宁可每年花费数十亿资金去研究所谓的新药,却对防控疾病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反而不重视。
比如,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有97%患的是2型糖尿病,这是可以预防的。其一,组织专家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画像”――用体重、血脂、血压、腰围等多个标尺,圈出高危人群的具体范围。其二,对“画像”广为宣传,使人人知晓、人人对照,使处在患病风险中的高危人群自己走出来。其三,在社区提供便捷的血糖检测服务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审视糖尿病完整病程及所对应的医疗服务与支出,早期检测、早期治疗、预防的花费相对较小,被称作便宜的治疗;延缓并发症、治疗并发症花费巨大,被称作昂贵的治疗。遗憾的是,我国糖尿病直接医疗费用80%以上用在后者,这是错误的治疗策略。而这一错误,表面上源于有关部门决策失误,死守过时的“生物医学模式”。实际上,不排除有利益集团故意利用这个“失误”,人为地给疫苗、药品、医疗设备生产商创设了理性情况下不应该出现的巨大获利空间。
退一步讲,即使不存在制度猫腻,把资源过多放在“疾病人群”也是不公正的。正如黄建始教授所说,公共医疗资源总是有限的,不成比例地强调了一部分人(病人)的利益,就会侵害或牺牲了大部分人(相对健康人)的利益。基本的公益性医疗卫生资源应该是人人享有的,不应该只把资源放在疾病人群,只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投资。
反之,如果我们广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在国民中普及预防糖尿病等相关知识,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用来堵住疾病产生的源头,就会大大提升国民体质。生重病的人少了,国家救济的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届时,何愁老百姓看不起病呢?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实习编辑:宋智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妊娠糖尿病是女性高危妊娠的一个十分危险的风险因素,其对孕妈妈和胎儿的健康有着非常巨大的不良影响。据国内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至少10%的孕妇会发生妊娠糖尿病,更有研究显示如按照2011年年底修订的国内妊娠糖尿病新诊断标准统计,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更可高达18%。专家普遍认为,妊娠糖尿病如此高的发病率很大程度上与国人在孕期不正确的营养饮食观念有关。那么在饮食营养方面如何做才能比较好地控制血糖,保护好孕妈妈和胎儿的健康呢?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