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广东省高调宣布开始医药价格体制改革,“探索医药分开,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药品15%加价”,并且选择深圳、湛江、韶关开展试点。然而,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备受舆论瞩目的三地试点却仍然未能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囊中羞涩 政府补偿方案迟迟未定
取消药品加成的消息传开后,一段时间内,医院和基层卫生行政官员都在忙着“算账”。他们担心的是,15%的药品加成被取消后,医院收入减少的“窟窿”如何补?
公立医院取消15%药品加成会给医院带来多大压力?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自己的博客上分析:按药费收入不能超过医院总收入42%的比例算,一家年收入4亿元的医院,其中的1.6亿元是药费收入;按照目前15%药品的加成率来算,该院每年药品带来的收益为2400万元。而这2400万元,就是医院用来给员工发工资、买设备的。
新医改方案为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提供了3种解决思路,包括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及增加政府投入。在2009年广东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表示,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建议以政府增加投入为主进行补贴。
韶关和湛江的试点工作大致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然而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在广东均属中下游,由地方财政填补取消药品加成给医院带来的“窟窿”并不轻松。
乳源是韶关市选定的试点县。该县人民医院的负责人介绍,2008年医院业务总收入为2500万元,其中药品销售额近1000万元,药品加价收益约150万元。这150万元相当于医院员工3个月的工资。如果取消之后政府补贴不到位,医院的运作便会出现问题。
乳源地处粤西北山区,是广东省内少有的“全国重点帮扶贫困县”。当地财政面对公立医院的补偿要求感到压力很大。当地更倾向于向上级呼吁,要求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加大投入。
湛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政府对公立医院所需的补贴仍在考虑,亦有人建议几家试点医院可以适当提高专家诊金、手术费来自行解决一部分补贴。
湛江、韶关两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试点工作仍处于测算成本、研究方案的阶段,具体的工作尚未推行。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