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以奥巴马的胜利尘埃落定,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并未平息。近期金融风暴的冲击,更凸显医药产业的抗逆性,国际投资者也关注到了中国的机遇。但国内医药企业融资并不容易,每年真金白银到账者屈指可数。
打通断层
“国内做研发的机构及一些生物医药公司穷得叮当响,没有资金,研发及成果转化都困难;而同时,投资公司抱着钱袋到处考察,围着医药产业转。”在今年三季度的杭州生物医药产业会上,归国学者张磊这样描述。
对此有人很形象地比喻:企业站在10楼,由于资金紧缺饿得奄奄一息;而投资公司站在20楼,袋子里慢慢的都是钱。企业喊:资金,你下来吧,我需要钱。投资公司也喊:企业,你上来吧,我给你钱。结果,谁也动不了,饿的继续饿,抱着钱袋的继续抱着钱袋,皱着眉想,钱怎么花出去让它增值。
断层相当明显。在捷斯瑞医药有限公司总裁张海雷眼里,断层产生原因有:一是人际沟通问题;二是公司的制度不够国际化。国际与国内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的时候就很难通过。
高效的管理团队、自主的产品、显著的竞争优势、明确的市场机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都是打通断层的关键所在。
中国金砖
医药行业投资周期长,国内退出机制并不成熟,目前主要依靠资本市场退出实现投资回报,其他如管理方收购、合并、出售等都比较困难。所以,几乎所有被风险投资相中的医药企业都必须具备在目标市场上市的潜力,对企业盈利增长、市场规模等有较为严格的指标要求。
近年来的医改等多项政策加速市场扩容,总额数百亿的医药工业生产总值,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都是诱人的金砖。
同时,国内企业也意识到要想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借助国际资金必不可少。并且,在周边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实际上,风险投资比较偏好成长型企业,但医药行业投资周期相对比较长,政策不接轨等多方面仍是制约因素。在现阶段金融不景气的情况下,VC/VP们对于投资项目选择也会更加谨慎。
业内人士忠告:首先必须考虑好企业所需要实际融资金额、融资时间、公司估值、公司出让股权比例、投资及融资架构、退出方式等方面问题,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为了上市而上市。同时,企业需要面对自身的投资价值、行业地位、未来发展方向、投资人的投资方向有足够的了解和定位。
(责任编辑:杨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