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将为重中之重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2008年医药流通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商业批发巨头凭借优势在中国经济最活跃、医药商业最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首都经济圈布下重兵,同时,在各自的空白区域加紧通过收购或以开分公司等方式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规模效益不断体现,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龙头。”
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宪法认为,新的药品招标采购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分销模式,商业公司由此向物流化转变已不可避免。未来,像国药控股、上医股份之类的大型商业公司,围绕终端控制力和影响力将会有更多动作。
医药商业行业的集中在上半年已有明显进展。招商证券研究员张明芳认为,医药商业龙头并购扩展和内部整合加快,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三名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19.2%上升到2008年的20.1%。一致药业(000028)和上海医药上半年收入分别增长了23.4%和21%。
上药集团旗下的上海医药,近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09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亿元,营业利润增长37%,至1.5亿元;净利润增长55%,至7000万元。
分析人士指出,有一组关联数字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新上药集团重组后,医药流通领域将是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环。目前业内估算的新上药集团整合后总市值达到300亿元,而上海医药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显示为95亿元。上海医药财务报表显示,2007、2008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139.85亿和165.47亿元。
作为竞争对手的国药控股资料显示,2008年度,国药控股销售收入上升22.8%,达到381亿元,净利润为6.1亿元。2009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营业利润1.57亿,同比增长22.96%;实现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增长17.5%.目前,国药控股主要业务包括药物分销、零售、研究及物流配送。
九州通集团则拥有上游合作伙伴4200多家,下游客户64000多家,连锁药店700多家,经营品种超过11500种。营销网络覆盖中国市场的70%以上,形成了国内辐射面最广的医药分销网络。
上海医药急需走出华东
上海医药半年报显示,上海医药在药品招投标、社区统一配送上取得重要成果。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8%,重点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在零售业务方面,上海医药先后对上海雷允上大药房、信谊大药房实施了全面托管,并以华氏大药房为平台,加快了零售连锁系统的全面整合转型,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74%,新开门店15家,本地直营药房增至578家,全国零售连锁药房达1130多家。
在国际贸易方面,上海医药开拓非洲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使海外业务仍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对外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9.6%,药品注册在非洲、东欧、南美和中东地区实现突破性进展。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经营状况大幅改善,其主营业务———医药商业的利润率仅为8.2%,较之逐步淡出的工业和服务业来说,依然偏低。作为占到营业收入95%以上的医药商业,上海医药在加强内控之外,必须选择一条规模之路。
上海医药作为全国第二、占据上海地区50%市场份额的最大医药商业企业,将充分受益于新医改药物集中配送的实施,网络资源和规模价值巨大。“‘上海医药’走出上海,走出华东,是为当务之急;而新集团如何整合上药集团庞大的医疗资产,也是决定上海医药征战状态的关键因素。”业内人士表示其担忧。
上海医药董秘曹伟荣在公司进军河南市场后曾表示,这是上海医药第一次进入河南分销市场,收购集团资产是大股东重组方案的内容之一,上海医药目前大部分的分销收入来自上海和华东市场,未来希望进一步向全国市场拓展分销网络。
(实习编辑:郑文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病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