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中药研发乏力 举国投入不足不如欧美一个企业

2011-04-15 10:47:00经济观察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因为投入捉襟见肘、资金使用分散、成果转化艰难等因素,中药产业科技创新显得十分乏力。洋中药却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比拼赶超,直接导致我国中成药出口与洋中药进口连续3年出现贸易逆差。

  记者日前在京津粤等地调研中药产业了解到,近年来,部分优秀的中药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为我国中药产业催生了新活力和生机,但因为投入捉襟见肘、资金使用分、成果转化艰难等因素,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又显得十分乏力。与此同时,洋中药却抓住科技创新的“牛子”,比拼赶超,直接导致我国中成药出口与洋中药进口连续3年出现贸易逆差。业内专家强烈呼吁,加强科技创新事关国药未来的发展大局,应尽快采取组建国家技术团队、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集中使用扶助资金等一系列积极措施,有效巩固壮大国药的市场地位。

  科技勇创新催生新活力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中药科技创新,并采取政策指导鼓励企业进科技创新,一些优秀中药企业勇于科技创新,普方精制、古方复苏、剂型改造、新药开发,一改中药原有的粗大黑形象,研制出一批既能满足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保持或超过传统中药汤剂的疗效,又能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药,科技创新催生了国药的生机与活力。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是迅速成长起来的实施中药现代化的优秀企业。据该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朱永宏告诉记者,该公司每年将高达13%的销售收入都投入科研,这在国内中药企业也是十分罕见的。公司还自建了300多人的科研团队,天士力专利申请已达1000多件,并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公司因为科技创新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科技创新还让百年老字号的中药企业焕发了生机。天津达仁堂制药厂靠着继承与创新双轮驱动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该厂在国内中药界率先将藿香正气丸制成了囊,不但一改中药难以突破的传统药丸剂型,还能更好保存中药有效成分,提高药效;该厂又大胆科研创新,针对心脑血管、消化、肿瘤等重大疾病,用中药来医治,研制出牛黄降压丸、生血中成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改变手工制作、质量难以控制的局面,达仁堂又率先更新中药生产包装设备,实现了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化制作的转变。目前,这家老字号是全国唯一一家中成药绿色标准制订的中药单位。

  科技创新还让部分中药企业重获新生。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中成药企业,但10年前还负债累累、亏损严重。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德勤告诉记者,正是科技创新使企业起死回生。该公司将复方丹参片、板蓝根等进行科技创新,实现普药新制和普药精制,销售收到从当年的2000万一跃到今天的5个亿,不仅扭亏为盈还做大做强了。

  创新越障碍企业喊无力

  虽然科技创新焕发了中药产业的生机与活力,但中药产业科技创新仍然因为投入捉襟见肘、资金使用分散、成果转化艰难等因素,显得十分乏力。

  投入严重不足。广州医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焕魁指出,制药企业在科技创新的经费捉襟见肘或是舍不得投入。国外医药企业对科研投入的资金比列达到每年销售额的15%至20%,而我国中药企业对科研的投入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比例,甚至是负投入,这导致我国中药取得科研重大成果的非常少,也使我国中药企业缺乏竞争力。“形象点说,我们整个国家对中药研发投入都不如欧美一个大企业的科研投入。”记者调研众多企业也发现,中药企业中投入科技研发的不多,即使有,其投入也仅占销售收入的3-5%。

  “之所以不愿进入投入的重要原因是,药品研发是一个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的过程,也许投入巨资、耗费多年,也不一定能开发出一种新药来,这种科研易打水的现象让资金实力均不够强大的中药企业更不愿进行长期持续的投入。”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法务总监郑永锋认为。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