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中药研发乏力 举国投入不足不如欧美一个企业

2011-04-15 10:47:00经济观察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因为投入捉襟见肘、资金使用分散、成果转化艰难等因素,中药产业科技创新显得十分乏力。洋中药却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比拼赶超,直接导致我国中成药出口与洋中药进口连续3年出现贸易逆差。

  资金使用分散。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则认为,为了扶持中药企业科技创新,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投入数额不小的扶助资金,但并未起到显著的推动效果。究其原因,有限的扶助资金分配使用分散,“撒胡椒面”效应不解痛痒。“国家应集中资金重点选择扶持优势产品发展。”

  成果转化艰难。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较为艰难同样也是中药科技创新面临的困惑。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德勤告诉记者,由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受到国家严格管控,在新药审批等过程较长、程序繁杂,往往拖延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机。

  人才较易流失。中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又常常难以留住人才。王德勤举例告诉记者,目前社会通行的对企业人才的评价体系仍然是沿用高校体系,以发表论文评定职称等,但同样的博士在企业或是高校退休,所得到的工资福利待遇又相差巨大。这就导致高端人才常常从企业流失,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极度缺失。

  打造孵化器增强竞争力

  记者调查了解到,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十年是医药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海内外各大药企纷纷都在抢抓机遇。但由于科技创新的软肋,洋中药发挥其科研优势呈现出与我国中药比拼赶超之势。

  据统计,2010年,我国中成药进出口达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8.05%;进口2.1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1%。中成药贸易自2008年开始持续出口逆差,2010年逆差额增势加大。

  国家药典制订专家组成员刘菊研指出,这就意味着,从市场份额和增长速度来看,洋中药都显现出比我国中药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而近年来,洋中药取胜的最大武器就是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

  业内人士强烈呼吁,为抢抓中药产业的发展机遇,政府与企业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组建国家技术团队。目前中药企业科技创新都是靠企业自身组织力量完成,而科研人员又多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难以抱团形成合力,这种状况是不能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的。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许多企业呼吁,政府应建立为企业提供中药科研技术公共服务的平台,集合社会资源,减轻企业负担,共享科研成果。

  国家政策倾斜扶持。广州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强则指出,药品科技研发是一项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全方位配套的政策扶持,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责任编辑:姚青)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