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使自己拥有曼妙的身材,绝食、运动、抽脂、吃减肥药……都是长期以来人们与肥胖抗争的手段。事实上,人类肥胖的根源在于人们体内的一些不良细菌控制了人的能量代谢、引发慢性炎症,如果任凭这些细菌滋生,想要远离肥胖的体型将是很困难的事情。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在肥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这一成果于11月6日发表在微生态领域的顶级刊物《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上。
记者:研究人类的肥胖,为什么想到从细菌“下手”?
赵立平:人体内有两种细胞,一种是人的细胞,一种是微生物细胞。这些微生物细胞大部分生活在肠道内,特别是大肠里,被称为肠道菌群。它们相当于人的第二个基因组,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寄居,它们在人体内同样会产生代谢物,进入人体的血液。
我们的饮食结构与肠道菌群组成,关系最为密切。若肠道菌群失调,病菌增加,有益菌减少,就会引起疾病。通俗点说,吃什么饭,养什么菌。
大量研究认为,营养和遗传与肥胖发生有密切关系。国际上近5年来有不少报道,认为肠道菌群也是参与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我们与中科院上海营养所陈雁教授合作,希望研究营养、遗传和菌群在肥胖发生中各自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记者:研究是怎样进行的?
赵立平:我们把先天患有轻度糖尿病的小鼠与基因完好的对照小鼠,用植物性饲料和高脂饲料来喂养。这些饲料模仿了传统的以素食为主的膳食和现代西方膳食。这样一来,实验就分成了四组:“好基因+好饲料”、“坏基因+好饲料”、“好基因+坏饲料”、“坏基因+坏饲料”。
按理说,“坏基因+坏饲料”一组中,小鼠应该是最不健康的。然而我们发现,“好基因+坏饲料”一组的小鼠更不健康,它们的体重最重。
记者:从实验现象,您得出了什么结论?
赵立平:我们找到了这一现象的营养学原因,因为这些小鼠基因完好、胃口很棒,所以吸收的高脂饲料明显高于基因不好的小鼠。
通过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对这些小鼠体内的菌群结构进行了测定。我们观察到,当“好基因”动物遇上“坏饲料”时,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几乎检测不到了,而一种名叫“硫酸盐还原菌”的病菌数量增加得最多。
记者:这一发现对人们有何启示?
赵立平:由于人们的饮食会直接导致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所以人们在平时就必须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组合。
如果吃过多的动物脂肪,一种名叫“硫酸盐还原菌”的病菌数量就会增多,这种细菌对人体有破坏作用,不但容易使人发胖,还会让人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如果吃的素食多,身体里利用植物生长的细菌就会比较多,这种细菌是友好型的,它不会破坏人的身体。
此外,若我们想知道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测定体内的菌群结构来找到答案。这相当于在生病前,就用一个快速便捷的方法来起到预防慢性病的作用。这对慢性病的治疗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实习编辑:林艳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