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贴近居民群众,熟悉社区、村镇情况,具备一定的卫生服务能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服务成本比较低,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开展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使居民增加医疗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尽可能少生病。同时,采取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为农村和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广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方便群众就近医疗。
要通过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搭建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安全、方便、质优、价廉的服务。
近期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在全面完成中央规划建设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加强建设;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不出社区可以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通过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招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培训医务人员和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落实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的政策等措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逐步得到规范,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三是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减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对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所有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四是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转变服务方式,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明显增加,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状况。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如妇幼保健、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血吸虫病的防治等。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现阶段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疫病监测与报告、妇女及生殖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信息的收集报告、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测干预等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适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要从三个方面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在投入方面,一是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投入,二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支持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应对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在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规划,二是加强绩效考核,三是转变服务模式。
目前,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城乡居民规范化建档人数达到6.2亿,5400多万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得到了规范化管理。上海闵行、四川新津等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的医药信息化管理系统,切实增强了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服务能力和利用率,也有力推动了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综合改革实施。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公立医院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其历史背景和演化过程,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特定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引发的问题。譬如,药品加成政策,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财力紧张的背景下实施的,曾对当时缓解卫生资源短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本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发生变异的以药补医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逐步演化成了一种逐利机制。这种逐利机制日益削弱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日益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过度治疗、不合理检查等不规范诊疗行为,以及忽视成本等问题,推高了医疗费用,绷紧了医患关系,长此以往将有损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危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迫切需要通过改革,逐步解决公立医院存在的突出问题。
医改各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前四项改革的成果为公立医院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期盼公立医院改革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没有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前四项改革的成果也很难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公立医院改革事关近期五项重点任务的全面完成乃至医改全局的成败。
公立医院改革是今年攻坚克难的主攻方向,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经过几个反复,完成认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十分明确,只要我们结合实际把这些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制度框架和实施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市县改革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今年我们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市县改革的指导,认真分析研究试点市县的经验和问题,集中力量着手进行面上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设计。二是要推进综合改革,重新构建起新的体制机制。要综合设计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药品及器材采购供应机制、医保支付方式、监督管理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下更大气力,大胆进行探索。三是要分层次推进。县级医院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又是连接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桥梁和纽带,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年在继续推进试点城市改革的同时,要把县级医院改革摆到突出位置。这既是对公立医院改革认识的深化,也是巩固基层医改成果的客观需要。四是要统筹兼顾。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管理创新,挖掘内部潜力,规范诊疗行为,强化成本核算,控制医药费用,使医院管理步入科学化、精细化轨道;通过服务创新,全面推广惠民便民措施,使人民群众尽快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同时,要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责任编辑:王小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2012北京医改盘点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