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1995年初 第一个高速发展期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药健字”制度开始施行,保健品正式在我国诞生,保健行业市场开始发展起来。
1987年:卫生部发布《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我国“药健字”制度开始施行。
1988年:太阳神、娃哈哈第一批获得批文产品掀起国内保健品市场第一轮消费热潮。
1989年:振华851在福州、昂立一号在上海问世。
1990年:沈阳飞龙以“飞燕减肥茶”和“延生护宝液”起家,并在保健品市场上崭露头角。使姜伟成为当时行业的偶像。
1991年:中国保健品市场突破100亿元。当然这是从正规渠道统计的。哪些不安规定缴税的企业就没法统计了。
1992年:深圳太太集团成立,推出“太太口服液”迅速红遍中国。接下来朱保国又推出“静心口服液”前年又推出“太太血乐”。
1993年:马家军为“中华鳖精”作形象代言人,带动保健品市场上升。乐百氏以1000万元获得马俊仁的一纸配方,推出“生命核能”在全国尝试经销权的拍卖,保健品市场的炒作达到高 潮。巨人集团涉足保健品行业,“脑黄金”问世。飞龙用1亿元的广告投入,换来了2亿元的利润,飞龙开始腾飞。武汉红桃K集团成立。太阳神创出13亿元的销售记录,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代霸主。
1994年:红桃K技术工艺列入国家科委火炬计划项目。“三株口服液“在济南问世,保健品生产厂家已由最初不到100家增加至3000多家。产品品种多达三万种。年产值由16多亿增至300多亿元。
1995年:益生堂“三蛇胆胶囊”被指控混淆了食品与药品的广告用语而被罚款6万元。卫生部对212种口服液进行抽查,宣布合格率仅30%,舆论为之哗然,保健品市场开始从顶峰滑落,生产企业不到1000家,年产值跌至100多亿。海南养生堂“龟鳖丸”问世。
小结:20世纪80年代-1995年初,是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保健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涌现出了大大小小3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产品品种更是多达2.8万种,年产值达300多亿。但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誉危机”导致保健品市场繁荣不久即开始了大幅滑坡。
1995年-1997年底 停滞阶段
1996年:巨人集团发生财务危机,终于无法挽救而宣布财务崩溃。
“三株口服液”在农村市场大获成功,年销售额达80亿元,创造销售神话。6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正式执行。
7月,卫生部发布了《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和《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方法》,保健食品的评审工作走向科学、规范,为新一轮保健品消费热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997年:深圳太太药业控股“丽珠集团”成为综合性医药企业集团。5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实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民营保健品企业大量消失。
1998年:三株的常德事件发生,使名噪一时的三株口服液开始一蹶不振。
小结:从1995年到1998年,保健品行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谷期,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大面积缩水,仅剩下1000家左右的生产厂家和总共100多亿元的年产值。其中60%左右的是中小型企业。
1998年-2000年底 第二个高速发展期
1999年:常德事件中三株胜诉。
4月,太阳神突然推出“风景减肥胶囊”。姜伟重出江湖,推出“wei哥开泰胶囊”,但不久被国家有关部门以假药查处。7月,无锡健特药业的“脑白金”问世,以独特营销模式热销市场。10月,卫生部下发了禁止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紧急通知。
2000年:5月开始,卫生部展开对保健品市场的整顿工作。但就在这一年,脑白金销售收入达8.01亿元,位居全国同行前列。太太口服液和静心口服液的销售额也均过亿元。
小结:从1998-2000年底,保健品行业逐渐走出低谷,又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期,2000年,生产厂家恢复到30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企业数量和年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