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浆”的几大损招
除滥用消泡剂外,部分火锅店为了节约成本,掺入霉变或陈化的大豆加工豆浆。
一位从事了多年豆制品加工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遍布成都全城的自制豆浆加工点,几乎都没有严格的生产工艺,也缺乏严格的卫生监管措施,具有很大的安全、卫生隐患。而且,不少黑心作坊还置消费者健康于不顾,为了牟取暴利不惜铤而走险,采取种种手段坑害消费者。他给记者列举了“黑豆浆”常见的几大“损招”:
除了滥用消泡剂之外,部分火锅店为了节约成本,掺入霉变或陈化的大豆加工豆浆,而其可能产生的黄曲霉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强致癌物之一。
在豆浆中大量掺水也是一些不法商贩的惯用伎俩。加工豆浆时,正常的做法是每公斤黄豆兑4公斤水,而小作坊却每公斤黄豆兑10公斤水,这样加工出来的兑水豆浆几乎与白开水无异。
还有一些小作坊掺杂使假,为了降低成本,常常在豆浆里掺杂生粉,或使用劣质油、潲水油来进行加工。
另外,不少作坊低价招用未经任何培训和体检的外来工,其操作人员自己就可能带有传染性疾病,使豆浆在一开始的源头就成了“带病豆浆”。同时,他们也不按卫生标准进行操作,其加工场地往往简陋不堪,没有专用仓库,也不设置污水处理系统,有的还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土锅炉加工。由于土锅炉所产生的蒸汽不可能将豆浆煮至规定的温度,导致生产出的豆浆内含有大量致病菌。
食用“黑豆浆”维权难
当消费者向这些酒楼、餐馆讨要说法时,却苦于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据成都市消协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喝了作坊式自制豆浆不舒服、闹肚子甚至住院的投诉,他们每年都要接到不少,但基本上处理起来都很困难。之所以困难,一是因为取证难,当消费者向这些酒楼、餐馆讨要说法时,却苦于无法提供有力的依据,最终只能不了了之;二是因为自制豆浆者都是小本经营,面对消费者的索赔要求他们不是躲就是赖,处理、协调起来非常麻烦。像这种喝了自制豆浆而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基本上是讨不到什么说法的。
该负责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食品供应商时,应尽量选择规范的、知名的大企业生产的品牌产品,这样才能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邹宗凤女士告诉记者,真正由国家批准生产的植物蛋白饮料,特别是某些获得了国家免检和中国名牌等认证的产品,其生产工艺非常严格。从原料采购、工厂设施、卫生管理到加工工艺、成品贮藏和运输条件等都有一整套规范而完善的要求,并且产品在投放市场前还要经过多项相关检测,确保了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
更重要的是,企业化生产的植物蛋白饮料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生产工艺,不仅保证了植物蛋白饮料的营养成分及良好口感,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类似自制豆浆中的泡沫,所以绝对不会添加任何消泡剂,彻底杜绝了消泡剂这一普遍存在于自制豆浆中的毒瘤对消费者的潜在危害。
邹宗凤女士表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有关部门对自制豆浆打击力度的加大,企业化生产并通过QS认证的植物蛋白饮料取代作坊式自制豆浆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自制豆浆亟待监管
国家质检总局近期发文,要求各地切实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原料的质量安全监管。
针对作坊式自制豆浆的种种问题,成都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制豆类饮品基本上出自各大酒楼、火锅店,虽然国家对此类饮品的生产工艺和检测在技术层面上有严格标准,但就生产源头而言,特别是滥用消泡剂等违规行为,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绝大多数餐馆酒楼也正是瞄准了这一政策软肋,堂而皇之打起了自制豆质饮品的擦边球。虽然有关监管工作正在逐步加强,但这些自制饮品的生产作坊随意性大且范围广,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查处难度仍然很大。
苏丹红、吊白块、工业消泡剂等非食用原料和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滥用,目前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家质检总局近期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切实加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原料的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惩处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食品安全。对此,有关专家指出,目前餐馆、酒楼中这种自制豆浆似的小作坊模式隐蔽性强、危害极大。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健康消费观念,自觉抵制自制豆浆;另外,应加大监管力度和政策引导,通过各级执法部门的联合行动,重拳出击,杜绝工业消泡剂等非食用原料的滥用,使自制豆浆走上健康轨道。
(责任编辑:吴佳子)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豆浆和牛奶到底哪个更营养?其实豆浆和牛奶各有其营养长处,豆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能量更低,牛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更多的脂溶性维生素,豆浆并不比牛奶更加营养,巧妙搭配饮用才有利于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