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一周上市,每公斤能多卖3元
黎阳村村民潘师傅家也种有6亩葡萄,据他讲述,在刚结果的时候,果农都会用一点催红剂,是为了抢时间卖个好价钱。
“果农辛苦一年就看这两个月了,打个时间差可以多赚点。”潘师傅说,同时这也是为了避免因成熟过度影响了采收、销售和运输。他表示,催红剂的用量很关键,太少起不了作用,多了果子容易掉。用法很简单,大概比例是一公斤水里兑入250毫克催红剂。在葡萄刚开始成熟时,向果穗上喷洒,施药后的第5天就可以食用。
这么一来,本该于7月中下旬才自然成熟的葡萄,提早至上旬就能上市了。
果农的大费周折,自然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杭州大华元水果超市负责人傅晓凤说,水果的批发价与供应量、上市时间都有关系。“一般而言,批发价几乎与上市时间成正比。越早,价格就越高。”
傅晓凤说,这几日,巨峰葡萄因还未大量上市,甜度又较月初要高,因此价格最贵,批发价为每公斤8元。再过一周,待大批上市,价格就会回落,预计会低至5元/公斤。“去年最便宜时,批发价一斤不到3元。”
在种植基地村口摆摊卖葡萄的小贩也说,再过十来天,就能吃上便宜葡萄了。“到时一两元就能买一斤。”
用催红剂催熟,究竟能给果农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7月15日,吴师傅家的葡萄以8元/公斤的价格成交了800多公斤葡萄,若待月底自然成熟的话,按市场价只能以5元/公斤价格出售,仅这一批葡萄就少卖了二三千元。
专家称:催红剂残留过高会致癌、诱发孩子早熟
在巨大的经济效益前,催红剂被果农广泛地用于葡萄种植上。那么,催红剂到底是什么东西?食用后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立如解释,催红剂的学名叫“乙烯利”,也就是俗称的催熟剂,在刚挂果时使用,能让葡萄提早一周左右成熟。但这与果实口感好坏没有直接关系。
“‘乙烯利’属低毒农药的一种,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广泛用于农作物种植中。”浙江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工程师郑林说,一般植物体内会自发合成植物激素,这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就属于人工合成的类似植物激素的化合物,适量使用有助于植物生长,在农业上被普遍用于催熟、提高产量。
“不过,过量使用的话,会导致农作物上的残留量过高,有致癌、诱发孩子早熟可能。”郑林说。
无明文规定不可用,监管尚处“真空”
“乙烯利”究竟能否使用于农作物种植中?
其实,早在2001年,浙江省经贸委就下发《浙江省农药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一文,将“乙烯利”与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杀菌剂“稻瘟净”等,一同列为限制使用类产品。
在慈溪,尽管并未有明文规定不能使用,但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立如说,由于使用“乙烯利”会影响到作物的品质,农业局不提倡农户使用。
采访中,王立如和浙江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工程师郑林,一再提到“使用量”的问题。“只要合理使用,控制好剂量和间隔期,问题就不大。”王立如说。
问题是,多少的量才算合理使用范围内?又有哪些部门能提供有效监管?
慈溪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称,葡萄种植属农业生产,不归属质监局管辖。他们只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
王立如则表示,由于至今对植物激素使用的种类、浓度、时间都没有明确的指标规定,因此质检、农林等部门在对食品进行检测时,还没办法检测植物中所含的激素含量。
据郑林表示,在国家的相关法规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3》,对农作物表面的“乙烯利”最大残留量做出规定。标准列出,番茄、皮籽可食的热带及亚热带等水果中,“乙烯利”的最大残留量为2mg/kg。
但在认定方面,王立如也提出了操作中的难处。“使用了多少剂量,用后间隔多少时间,才能达到2mg/kg的残留量,目前还无法定论。”
(实习编辑:谢瑜琳)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