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安全食品百姓买不起?内销食品的“次国民待遇”

2008-12-18 09:57: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9月份以来,“三聚氰胺”的曝光使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警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昨天,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到有关部门视察食品安全问题时,再次谈及食品安全。有代表问:“为什么中国出口外国的食品的合格率是99.8%,而中国自产自销的食品的合格率仅为70%?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在食品上享受国民待遇?”省质检局局长说:只要是现代化的安全的东西肯定是贵的,中国老百姓买不起。

  9月份以来,“三聚氰胺”的曝光使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警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昨天,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到有关部门视察食品安全问题时,再次谈及食品安全。有代表问:“为什么中国出口外国的食品的合格率是99.8%,而中国自产自销的食品的合格率仅为70%?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在食品上享受国民待遇?”省质检局局长说:只要是现代化的安全的东西肯定是贵的,中国老百姓买不起。

  人大代表的质询,告诉我们一个起码的好信息,中国人不是不会制造高质量的合格的食品,按照省质检局局长的说法,是担心增加成本老百姓买不起而不能做。于是在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制造的食品是双重标准,供给老外的是一个标准,给我们自己吃的,却是另外一个标准。我想,没有比我们这个民族更有爱心的民族了,我们把差的留给自己,把好的奉献给别人。我不知道长期支撑这一做法的逻辑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外汇,那么,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和健康都葬送了,赚再多的外汇又有什么意义呢?

  值得庆幸的是,人大代表的质询,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好信息,我们的质量监督检查和检验检疫等部门,是完全有能力严把质量关的。最近这些年来,中国制造赢得了世界赞誉,靠的不但是低廉的价格,还有信得过的质量,这与他们的把关严格不无关系。既然能为外国人把好出口关,当然更应该为同胞把好质量关,这是起码的职业良知。最近,笔者听到不少这样的来自质检部门的论调,合格的食品并不等于安全的食品。这是对的,所谓合格,就是符合标准,但是当标准过低而达不到起码的安全需要时,这个“合格”也就失去了意义。作为质检部门,就有义务、有责任去提高标准,应该成为提高标准的主要推动者,而不是去玩文字游戏,说什么“合格的不等于安全的”,去变相地推卸责任。一位质检副局长说,按道理,出口的东西外国爱要不要,政府没有义务去把关。可是,爱面子的我们却把大把的精力放在了为外国人的食品安全把关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是否向国际标准看齐或者说是统一内销和出口两个标准的问题上,一直以来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科技水平比较低,提高标准可能导致很多农产品没有销路。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我们能够制造出符合出口标准的产品,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提高自己。相反,找这样那样的借口保护落后的、粗放型的发展,这非但不是爱护,反倒是对农业和食品产业最大的危害。从太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盲目的保护换来的不是发展,不是健康,而是灾难。同时,内销产品不安全,出口产品的信誉也遭连累,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标准和技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标准越高,意味着所要求的技术水平越高。而制定标准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我们的标准跟不上,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制标水平的落后。但是,这决不应该成为阻碍我们提高标准的理由,某种意义上,没有标准的提高,也就没有技术的更新和提高,标准就是标杆,不引导技术升级换代,我们的生产力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因此,无论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有利于生命健康的角度,摈弃对国内市场的次国民待遇,统一两个标准,都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吴佳子)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