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般认为,乡村医生是半农半医的。
王禄生:是的。乡村医生最早叫卫生员,在1965年至1980年叫赤脚医生,是很典型的半农半医身份。
那个时候,他们一半时间都在务农,一半时间给农民看点小伤小病。这也没错,毕竟那个年代一穷二白,没有那么多医生,建国初期县上能有个县医院,能派得出医生就不错了,更别提村了,村里能有个人看病总比没有强,所以,当时的情况决定我们用了一些卫生员或半农半医的医生。
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我们曾做过调查,从乡村医生的工作时间来看,他们一年365天,从事医疗服务的时间是217天,搞预防保健是98天,务农的时间只有45天。这意味着,假设刨掉节假日,他们实际上就是全职乡村医生,不是半农半医。
“新医改越来越离不开村医”
记者:既然乡村医生如此被忽视,那他们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王禄生:我认为我们离不开乡村医生。
最新的调查是,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61.31万所村卫生室,其在行政村的覆盖率已达到89.4%。
如果考虑到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在乡镇卫生院的所在地,按照卫生部要求,乡镇卫生院的所在地不设村卫生室,那么,村卫生室的覆盖率还是可以的。
再从村卫生室的服务半径看,东部、中部地区平均2.5公里左右,这基本能够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对卫生可及性(出门步行半小时能找到卫生机构)的要求,但西部地区平均是5公里以上。
如果拿掉村卫生室,让农民都到乡镇卫生院去看病,那么,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平均在十几甚至几十公里,西部更大,这就不可能实现对可及性的要求。
再从服务人口看,平均每个村卫生室服务约2000人,每个村医服务约1000人。研究显示,如果小于这个数,服务利用不足,高于这个数,则服务不过来。
所以,村卫生室不可取消。既然村级卫生组织在,那这个庙里就该有和尚,这个和尚就是村医。我们离不开村医,以后的发展还要靠村医。
记者:你说离不开村医,能否谈谈新医改两年来,村医对农民健康的作用?
王禄生: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同志都认识到,新医改越来越离不开村医。
我们可以算一下,新医改的5项重点改革,除公立医院改革跟村医关系不大之外,其他4项都跟村医密切相关。
基本药物制度没有村医参与行吗?光在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率,不在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是一个完全的药品零差率吗?
从公共卫生均等化来说,根据我们的统计,几乎这里面的活儿,一半都要村医去做。以慢性病管理为例,乡镇卫生院的服务人口平均在2万多人,如果没有村医,乡镇卫生院能完成定期测血压、测血糖等各项工作吗?
还有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和村是典型的基层,村卫生室如果垮了,网底就垮了,基层能强吗?
至于新农合的保障制度,村医给农民提供的门诊服务更是不可缺少。我们的调查结果是,农村病人在村卫生室首诊的比例高达57.3%,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上升。
显然,新医改也好,农民的健康需求也好,都离不开村医这支队伍。如果这个队伍搞不好,让它垮了,那么新医改的很多任务可能就执行不下去了。
但遗憾的是,目前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关于村医的活儿有,但有关村医的政策则没有多少。
我了解到的情况,不是卫生部等部门忘了村医,而是不知道怎么写、怎么说村医的政策。因为村医的身份是农民,所以即使大胆地提出一些政策,只要一说到村医的农民身份就没法与有关部门对话了。
但这个问题回避不了。比如新医改要求在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率,对村卫生室是否实行则模棱两可。但如果只在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那么在这样两个体制下,不要说选择在村卫生室首诊的近60%的农民都到乡镇卫生院去看病,即使只有一半跑到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受得了吗?
因此,一些地方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比如北京,给村医每个月补助800元钱,这里面就包含着对其实行药品零差率的补偿,不让村医的收入下降。
有的地方愣让村医实行药品零差率却不给补助,只靠公共卫生服务的钱给村医少量补助,导致村医收入明显下降,结果一些村医就不干了,出去打工了。好在地方政府一看村医队伍要散了,赶紧把钱补上。这个钱要是不补,村医队伍就要垮,那就要出问题。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甘肃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