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依赖单品类存隐忧
港交所的资料显示,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减肥茶分别为澳特舒尔于2001年和2004年开始销售。碧生源的销售额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两款产品,自2007年至2010年6月底,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减肥茶分别占总营业额的约62.9%及23.9%,62.0%及34.0%,57.7%及41.1%,48.3%及50.9%。
可以这样说,碧生源的业绩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两款产品的需求量与利润率。但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一旦出现需求下降、定价受压、竞争加剧、销售或宣传受到限制的情形,整个公司的营业额和经营业绩都将受到重大影响。
况且,这两款产品的配方并非碧生源公司研发团队独立研发,而是购买其他公司开发的产品。碧生源常润茶2001年以一次过转让费50万元购自淮阴华医,碧生源减肥茶于2004年以1万元购自北京瑞普乐,后者为赵一弘拥有的公司。
业内人士指出,碧生源的未来取决于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与推出时机。目前看来,碧生源自身的研发团队对消费者的喜好、市场趋势的判断都不甚熟悉,不具备独自应对市场的能力。此外,碧生源新产品的研发有一定周期,投入市场还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其他监管部门的批准,获得有效批文,投入市场的广告也需获批,这些都需要时间。如果新产品不能及时推出,碧生源品牌可能就会走下坡路,也无法给投资人一个好的交代。
北大纵横一位分析人士表示,碧生源常润茶和减肥茶的配方并未申请专利,其主营的产品也算不上有太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保健品的门槛比较低,做出类似产品的难度并不大,因此一个产品的优势往往不在配方,而在于品牌及消费者对它的认识,而维持这个认知又需要持续的广告及品牌传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