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克,41克,83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协作的项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中国人实际吃油远远超出了营养学推荐的25克,目前城乡居民的平均每日摄入量是41克,其中北京居民高达83克。
30年,10倍:中国营养学会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十年,我国人口增长不到15%,全国食用油消费总量却增加了10倍,人均消费量增加了8倍。目前我国食用油的消费水平已经超过日本和韩国,迅速接近欧美等心脑血管病高发大国的水平。
今天你家吃啥油?
——2009年中国人食用油情况大调查
指导专家: 朱惠莲(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副教授 )
在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营养师们倡议将1月23日作为中国营养健康日。提到营养和健康,就绕不开膳食宝塔的尖尖——油。
2009年11月,《家庭药师》杂志联合39健康网推出了“2009年中国人食用油情况大调查”,参与人数过万。调查结果一方面证实了中国人吃油远远超标的现状,另一方面,虽然将近97%的人非常关心油对健康的影响,但大部分人对油该怎么选、怎么吃、怎么放却存在着重重误区
PART 1 买油篇
健康解读食用油
随便走进一家超市,食用油展架上琳琅满目的品种让我们目不暇接。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认为最健康的油依次是花生油(20.99%)、调和油(20.54%)和橄榄油(20.07%)。然而,他们最常购买的则是调和油(30.33%)、花生油(21.09%)和大豆油(14.98%)。两个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老百姓实际选择的油和他们心目中的健康油有所偏差。
图1 被调查者认为最健康的油
图2 被调查者通常购买的油
究其原因,我们推测:“健康油”在老百姓的脑子里只是个模糊的概念,大家并没有明确它们到底健康在哪,以及适不适合自己,因此,没有进一步形成购买意愿。于是,大家买油主要就还是从口味和价格出发了。
从健康的角度解读食用油,还要从成分说起。食用油的基本成分甘油三酯,是甘油与三个不同的脂肪酸结合而成的。它们分别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后两者对心脑血管最为有益。一般来说,植物油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中大部分为饱和脂肪酸。不同的食用油中这三类脂肪酸的组成比例不同。
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是个难缠的家伙,擅长赖着不走,所以就容易沉积在体内,升高血液胆固醇。它大多存在于动物油和棕榈油、椰子油等少数植物油中。
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对前者,这位的个性就善良很多,能够帮助我们降低血液胆固醇。可惜的是,降低坏胆固醇(LDL-C)的同时,好胆固醇(HDL-C)也往往难逃一劫。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有玉米油、黄豆油、葵花子油等。
单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最受心脑血管欢迎的一位了。它不仅能赶走坏胆固醇, 还可以维持或稍微提高好胆固醇的含量。橄榄油是单不饱和脂肪酸最为丰富食用油。
专家提醒——每种油都是优点缺点并存,几乎没有哪种油可以独自满足人体对油脂的所有健康需求,因此,最好还是选择几种比较适合自己的油,将其搭配或交替食用。那么,针对不同的人群,哪些油应作为首选呢?
健康人群:三类的脂肪酸应均衡摄取, 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应高于饱和脂肪酸。由于食物中原本就含有油脂,这些“隐性”油脂如: 肉、蛋、全脂奶等动物性油脂已含有多量的饱和脂肪酸,因此选用烹调用油时, 应首选植物油,可以选择调和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等;
胃肠功能紊乱人群:常见于中老年人,宜选用容易被消化以及吸收的油类,例如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
饮食无规律人群:为保证营养均衡,让体内摄入适当比例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选择调和油;
心脑血管疾病及肥胖人群:最好可以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入橄榄油,或者具有降胆固醇作用的的植物油,如玉米油等。建议尽量少选择菜籽油,因其芥酸含量较高,芥酸对健康人无明显影响,但是会加重心血管疾病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脂肪沉积。另外,每日总食油量要比健康人更低,最好在20克以下。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