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油,先看清标签
最近颁布的食用油新国标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生产销售的食用大豆油、花生油产品等必须明示原料来源和加工工艺标识以及是否为转基因原料生产的要求。
物理压榨和化学浸出是生产食用油的两种主流工艺。走进超市验证一下,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状:大凡采用压榨工艺的食用油,都喜欢充满优越感地标上醒目的“5S压榨”、“压榨一级花生油”等字样,而浸出工艺者就不约而同地低调很多。既然一个是作为卖点,一个是不得不标,那么,压榨油真的比浸出油要好吗?65%的被调查者如此认为。
图3 关于生产工艺,65%的被调查者选择压榨油
结论并非这么简单。确实,压榨比浸出更能保留原料的营养成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把浸出工艺淘汰了呢?
这是因为,选择工艺最主要是由原料决定。例如花生的出油率高,可以达到50%,因此多采用压榨法;大豆出油率只有20%,为了提高出油量则多采用浸出法。因此不同油种之间的可比性较小。在某些油的生产过程中,以上两种工艺还可能交叉,经过物理压榨后,再用化学方法提纯。有些高端油还会通过“恢复性添加”的工艺将浸出时损失的营养补充回去。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对于同种油,如花生油,当然是压榨的比浸出的营养好。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压榨油比浸出油小贵),优先选择压榨。但是,在不同种油之间,我们首先应当选择的是油的种类,而不能“天然”高于一切,食用油非压榨莫属。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大豆油,约90%是用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生产的。然而,在本次调查中,71%的网友出于安全考虑而不会去选择转基因油。在生产商的积极和消费者的迟疑之间,是转基因食用油安全性尚无定论的灰色地带。
转基因食用油到底安不安全?虽然目前尚无报道说明人们食用后出现问题,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权威机构表示,人工移植的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既然是“非预期“,就尚不能抹去安全性后面的问号。
面对如此纠结的现状,消费者应当如何抉择?如果赌注是您的健康,那么即使1%的风险也应当慎重,在安全性得到确证之前,《家庭药师》建议您优先选择非转基因食用油。
小链接:多管齐下辨优劣
购买食用油时,我们需要多管齐下,充分发挥五官的功能——
看:油的纯度越高,颜色越透明和澄清,但不会无色。
晃:适当摇晃容器,纯度越高的油一般粘稠度较高。
嗅:可适当选取一两滴油,经双手掌磨擦后仔细闻味道,好油一般只有原料的香味,而质量较差的油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刺激的“非正常”味道。
PART2 吃油篇
很多人都知道,油脂摄入量过多,会打破人体能量代谢的动态平衡,于是,胆固醇和脂肪堆积,导致一系列疾病紧随而来,如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甚至大肠癌等癌症。
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每天吃油应当不超过25~30克。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并不知道这个量的存在。
根据调查结果,以个人计,56%的人不到20天就可以解决一桶1升装的食用油了。也就是说,每天吃油量大约在45克以上。
图4 以个人计,约56%的人20天内吃完1升油
现状不容忽视,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也把与中国合作重点放在了膳食营养平衡的宣传和推广上,其中,对居民脂肪摄入量的控制项目是重中之重。专家呼吁——动物油少吃,植物油也要限量。
当心“油水”陷阱
油吃多了会影响健康,这是因为油是脂肪中的一种,而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引发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人一天脂肪的摄入量应在60~85克之间,这既包括营养学会推荐的每天不超过25克~30克的烹调用油,也包括30~50克从其他食物中获得的脂肪。
因此,进食的食用油超标了,对身体有害;进食的食用油没有超标,但脂肪总量超标了,同样对身体有害。因此,稍不留神,你也许就踏入了脂肪陷阱。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