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6月26日——2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也与本届天坛会同期拉开帷幕。两会共同召开,让走过15年的天坛会再添新光彩,更多业内专业大咖带来更丰富、权威的观点。39健康网专题报道此次盛会,为您带来第一手的新鲜资讯。

天坛会 2015年天坛会北京召开
专家强调脑卒中防治重在预防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于生元表示,长期以来由于我们“重治疗、轻预防”,在发达国家卒中发病率不断下降的今天,我国卒中发病率却以8.5%的速度上升,预防干预形势严峻。[ 详细]

往届回顾

主办单位:

中国卒中学会、世界卒中组织、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

协办单位:

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美中神经科学与卒中促进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等

39专访间

卒中救治原则一个字——“快”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卒中是全球排名第二位的死因,全球每年600万人死于卒中,其中80%是缺血性卒中。临床上的数据表明,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4.5小时是一个节点,越快来到医院,获救的几率越大。美国卒中协会就大力宣传“FAST”的概念,即face、arm、speech、time,翻译过来就是面瘫、偏瘫、口齿不清、争取时间。 [详细]

专家观点: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缪中荣教授眼中,卒中救治的基本原则无它,就是一个字“快”。“我们一直在强调时间要快,怎么快得起来?现在时间要快起来,最重要的还是大众、媒体对群众的教育和宣传,他如果不知道,你根本没有办法。”

支架介入机械性取栓可扩大救治时间窗

由于大多数患者无法在4.5个小时内赶到医院,因此延长治疗的时间窗也成为医学界需要攻克的重大课题。缪中荣则透露,目前国际上有一种支架介入血管进行机械性取栓的新技术,将可有效延长治疗时间窗。 [详细]

首部支架取栓卒中治疗指南公布

50多位专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最高等级推荐支架取栓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国指南。下一步,卒中协会将针对指南进行解读,规范诊治标准,并对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和规范,让更多患者受益。 [详细]

高危人群须注意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洪波表示,无论小中风也好,大中风也好,哪怕没得这个病之前,到了一定年龄了,你有一定的危险因素都要注意这些问题,基本上第一个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建立。 [详细]

专家说

脑微出血类疾病研究取得新进展

脑微出血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以微量血液外漏为特征。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于脑微出血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详细]

脑卒中康复训练策略可根据预后预测确定

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贾子善介绍,康复的目的是恢复有实际意义的活动能力。中度障碍以下者——重点是功能恢复策略;重度障碍者,重点是代偿策略。 [详细]

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需规范普及

王陇德表示,目前,我国能够开展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医院还不到50家,每年取栓的数量也不足1800例。所以,急需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稳步且规范地普及这项技术。” [详细]

脑血管病防治项目

中国卒中临床研究创新计划开启

中国卒中临床研究创新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脑血管临床研究质量,进一步提升医生临床研究能力,缩小我们与国际之间的差距,培养优秀中青年医师。中国卒中学会秘书长张茁就中国卒中临床研究创新计划项目的培训期,选拔期,实践期和阶段成果发布期等几个阶段做了介绍。[详细]

该计划在2015上半年培训取得了阶段成果:为广大临床医师搭建了临床研究的良好交流平台;提升广大临床医师的临床研究关键;提高临床医师对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学的系统化认知;解决目前临床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详细]

专家披露我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我国自2012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了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此项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和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大力支持,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组织完成。 [详细]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流行病学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脑血管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王文志教授表示,此次调查从研究方案的制定、预调查、技术培训、现场调查到数据库清理,各个实施阶段均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最大程度确保了本次调查的质量。 [详细]

现场图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