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婚姻法》则系由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1年曾进行过一次修正。目前,《婚姻法》有关法定婚龄的规定是第六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80年公布新婚姻法时,除了对50年版《婚姻法》做了修改外,特别增加了实行计划生育的规定。男22岁、女20岁的婚龄就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多次在两会上有代表提出需要修改,有人认为应该改为男女相同或女大于男的岁数……[详细]
我国堪称是结婚年龄的“大国”,男性22岁,女性20岁的规定,全球堪称第一。我国传统道德又推崇“节制婚前性行为”,反对婚前性行为,这就可能造成一个不利健康的结果:成年后到法定婚龄前,发生性行为,都变成“非法同居”、“非法性行为”。
过高法定婚龄的规定,也会让民众忽略少年时代的性教育,或因羞于启齿,造成我国现时绝大部分人性知识匮乏,认为性等于黄色等错误婚恋观念,实对国民健康没有好处。此外,很多低于法定年龄的“婚姻”中双方的权利都不受保护……[详细]
反对法定婚龄降低到18岁的人,通常持有类似“心理尚不成熟”、“还在学习”、“没有经济基础”、“容易造成弃婴、离婚等”等理由,实为对法定婚龄的误解。法定婚龄是合法注册的最低年龄,并非强制年龄。
对大部分人而言,法定婚龄降低无任何影响,却能保护一批过去不受保护的“非法同居”者。从法律应该保护所有公民基本权利角度出发,降低法定婚龄更为合理。试想一个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年轻男女,已经自力更生,且孤身在外,为什么不能允许他或她有个合法的伴侣?……[详细]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举行。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医疗改革等有关民生、健康的事务,都是两会上代表和普通民众最关注的问题。[我要关注两会健康事]
法定婚龄是指法律规定结婚必须要达到的年龄,不是必需结婚年龄,也不是最佳结婚年龄,而是兜底年龄也就是最低年龄,只要超出法定婚龄,任何年龄,不管22岁或者122岁结婚都是合法的。
我国对法定婚龄的规定曾有过两个阶段,1950年《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是男20岁,女18岁;1980年时修改为男22岁,女20岁并延续至今。法定婚龄不是最佳年龄,据研究,男女24、25岁结婚、25至29岁生育最适宜,此时生命活动最旺盛,是结婚生育的最佳年龄……[详细]
按照法理学分析,各国法定婚龄的制定通常会有两个考虑因素,第一是自然因素,就是人体发育和智力成熟的情况,第二是社会因素,即政治经济发展和人口情况。
我国现行法定结婚年龄的制定出发点是支持计划生育,因此还追加规定“晚婚晚育”受法律保护。那是根据当时我国继续放缓人口增长速度的要求决定的,因此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公民生理、身体需求的人文关怀式考虑……[详细]
根据我国现状,法定婚龄实际已到需要降低的时刻。在广大农村地区,“早婚”早已成为普遍事实,与其严厉打压甚至隐瞒,造成众多“无效婚姻”和出生后无户口的“黑户”,不如降低法定年龄,保护低龄的事实婚姻。
城市里学生们早恋肯定不会是因为法定婚龄问题,而在农村,考不上大学的青少年比比皆是。我国4.8亿农村劳动人口中,4.2亿左右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大部分人16岁就外出打工,他们的婚姻权利应该受到保护……[详细]
根据生理发展规律,女子14岁、男子16岁就已经发育成熟,具有生育能力,可以过婚姻生活。而根据《婚姻法》现有规定,青少年从性成熟到法定结婚年龄之间有6年空档。禁欲生活过长,对身体并无好处,更可能导致自慰、性压抑、心理扭曲等症状。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初次遗精和初潮年龄己提前至11到13岁,较以往提前3到4年,这年龄段的男子开始有性冲动,女性具备生育能力。而我国男女青少年从性成熟到法定婚龄相距太长,由于生理年龄的提前,难以抵御性的诱惑,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更容易流行,甚至诱发性犯罪……[详细]
法定婚龄降至18岁议案是基于农村或农民工的现实状况而提出,网上以反对声音居多,所有质疑几乎都以城市生活和城里人的经历为背景的,无论高中阶段不适合结婚,还是因经济压力而买不起房子、结不了婚,都是城里人的问题。而农村人口的需求和呼声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上,要被接受还相当困难。
网络被认为是草根人士发声的空间,可面对真正符合农民或农民工利益的议案或提案,广大农民或农民工的声音仍难以发出,甚至发出之后也有可能被掌握了网络话语权的城市参与者的声音所淹没。接纳黄代表的提案,才能说明“两会”也有底层人士的发声机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