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 80%早晚会死掉?
赵:对可穿戴设备的前景不乐观,今年或明年,80%的会死掉。当成消费品反而能活一下,当医疗用品反而死的最快。因为国内的可穿戴产品在技术上没差别,就是买模块,设计一个壳子,编一个软件,甚至运用了所谓阴阳五行。而反观以色列,他们是真的在医学基础上做突破。
在国内,把可穿戴设备当消费品买,做的好看一些,渠道下点功夫,没准能活下来。但如果又想高大上,又没做技术的积累,往医疗方向走,就很大风险。医患对这些是极高期待,产品一定被淘汰。
许:国内企业可穿戴设备做的好的不多,产品创新上都是山寨机的玩法,遇到苹果等新产品一定会被洗掉。国内看,九安那种偏高端,并有自己的技术积累,有可能做的好。另外,小米手环的低成本,简单功能,在海量用户的基础上,加上小米的品牌,成功机会比较大。
当然,国内是学习能力强,抄袭成本低,知识产权保护低,在这种环境下,也可以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
汪:本质创新还是芯片和算法。很多项目声称是自主知识产权,但最后都会发现大部分都是舶来品。在买来玩还是买来用上,君联资本比较看重后者,但需要思考如何增加用户黏性,让用户离不开。
此外,汪健飞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思路。与家用医疗器械的传统厂商也可能是机会,没必要自己做一款硬件,可以做服务,形成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喻:现实中,智能手环在3个月后没电了就不会戴了,这就是典型的没抓住用户痛点,对于手环做成消费品也不乐观。一个可能的思路是,用智能设备可以帮人治病、监测,帮助人们将以前可能很痛苦的事情变得简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社会力量办医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医疗热搜词。究竟市场能为医疗服务行业带来何种变革,混合所有制医院能走多远,资本与医疗双方都在探索之中。2014医疗投融资论坛聚集了医疗、社会资本多方专家,共同探讨医疗投资与融资。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