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试图颠覆失败后,已经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做医疗赛场上的助攻者,而真正的临门一脚,还是得交给医疗自己。
数据支持:健康中国指数研究院
多年之后,无论从哪个角度回顾2018,人们都会觉得这是特殊的一年。「退潮」是最直接的观感,互联网尤甚。
在遥远的上个世纪,当人们还把上网称作「冲浪」的年代,没有人会想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被互联网全面改变;而就在一年前,也不会有多少人能预料到,互联网的潮水,会撤退地如此之快,就像没有人能预料到,一年前还姹紫嫣红的共享单车,会在一年后变成一个又一个都市「钢铁坟场」。
与其他或被互联网改变并带来漫天红利,或被裹挟而今一地鸡毛的产业不同,当无往不利的互联网大刀遇到医疗这尊石佛,是石崩地裂,还是应声卷刃?2018,其实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
群雄逐鹿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10年前,我们谁也不相信互联网能够带来电商领域的空前繁荣,谁也不曾料到自媒体的兴起会撕破传统媒体骄傲的皇帝新衣,更不会有多少人能想到,移动视频网站会彻底霸占人们的手机。
于是,无数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们带着「互联网」杀向了每一个领域,「互联网」就是那个最神奇的魔法师,呵气成云,点石成金,来吧,接受互联网的拥抱吧,不要怀疑,I am the future。
官方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接近届时中国GDP的10%,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支柱。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图:中国政府网
国家的强力政策背书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进军医疗的决心。
蛋糕足够大,未来足够美好,医疗机构足够陈旧。
热钱蠢蠢欲动,准备大干一场,誓要把「八万亿」搂在怀中。
有数据统计,从2009年-2017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从2亿元激增至325亿元,复合增速高达89%,2016年我国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数量为36家,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为87家,「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达到1134个,划出一条炫目的曲线。
▲ 2011-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图: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4年,马云在互联网大会上放出豪言:未来医院颠覆传统就诊模式,未来三十年,医生将找不到工作,医院、药厂越来越少,更是让国人对互联网医疗解决传统医疗「看病难、看病贵」抱有了同样高的期许。
可4年时间过去,当初满怀理想主义的创业者们如今除了到处陈说医疗痛点之外,对医疗产业的核心几无撼动,清晰的商业模式仍不清楚,中国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在众多领域无往而不利的「互联网+」能否利用模式创新,颠覆医疗?目前看来已成一句笑话。
每个人都已经看到,2018年底,曾经为无数投资人带来美好梦想的「互联网+医疗」,在经济大环境持续走低的时候,露出了五彩斑斓的底裤。
互联网医疗,撇清泡沫后如何洗牌
互联网+医疗,或者称作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都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去改变就医形式、就医流程的一种颠覆式创新的医疗模式。
想要知道互联网+医疗能否颠覆传统医疗,现有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就不得不提。39深呼吸(ID:shenhuxi39)分析认为,从2014年起,互联网+医疗领域服务模式主要分为五种:
第一类是健康监测和指导类,这一类基本上都有一个智能硬核,通过数据收集、分析、诊断一些疾病健康信息,可以对个人进行健康管理也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最突出的就是AI医疗。
第二类则是医疗资源电商化,通过医疗资源电商化为服务,向产业的上下游拓展业务,比如春雨医生、好大夫等。
第三类则是非互动性的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与第二种相反,患者和机器、大数据进行互动,获得相关医疗资讯,比如:就医助手,为患者提供就诊信息。
第四类是医药电商市场,比如天猫医药馆等。
第五类则是互联网医院,如阿里的未来医院计划等,强调的是对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为主。
▲ 「未来医院」就诊流程。|资料图
2014年被称为「移动医疗创业元年」,为了撬动这块将近「8万亿」的蛋糕,在医疗市场分一杯羹,借助互联网被投资者认为是最有利的「武器」。一时间,互联网医疗公司数量扩张到5000家,融资总额接近2000亿。
可仅两年过去,互联网就遭遇了资本寒冬,仍在烧钱且尚未有造血功能的互联网医疗公司迎来死亡潮,据统计,2017年互联网医疗领域就有超过1000家公司被注销,即使活下来的,也极为艰难,健康160、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丁香园等互联网医疗的一线企业中,都曾私下有 「裁员」、「倒闭」传闻出现,业内人士人心惶惶。
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是引发资本寒冬的「导火线」,从做付费问诊被证伪,再到推行线下诊所失败,之后又重新聚焦问诊的「春雨医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成立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在热钱涌入的2014年,融资金额高达7亿美元,通过「在线问诊」模式累计激活用户2700万,日活跃用户85万,注册医生3万人,日均问题量3.9万。一年后,站在传统医疗方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却对该模式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据中国现行的医政管理办法,所有的医务人员必须在医疗机构执业。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西医则望、触、扣、听,不直接接触病人就开药会出事的。」
除了受到传统医疗方的抵制外,即便是同行也并不太看好这类「轻问诊」类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表示,医生看病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医生收集患者信息、处理信息并且给予治疗意见的过程,收集信息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取代,但是体格检查、仪器检查如何解决呢?患者还是得去医院现场,反而增加了医疗成本。
但当年的春雨医生依然坚定地认为互联网医疗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庞大的用户流量更是让他们充满信心可以用付费问诊的模式带来巨大的商业盈利。2016年元旦,春雨医生开始收取会员费,一个月后,平台上问题量从3万降到3千,让他们傻眼,事实证明,这类低频、浅层次的问诊需求,根本不能支撑起用户的付费意愿。
深陷盈利模式困局的还不仅仅只是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表示,「好大夫这个平台上活跃的差不多90%以上都是三甲医院的医生,我们之前认为医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和患者互动,但后来我们发现医生真正的碎片化时间都贡献在微信,他们在碎片时间还是更愿意娱乐一下,碎片化时间解决不了问题。」
通过导诊、挂号、健康咨询等互联网线上服务模式「变现」不足后,互联网医疗转变方向开始向线下布局,丁香园、春雨医生纷纷开始建立线下诊所,形成线上导诊、线下看病,再到网上卖药服务闭环,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依然对此不抱希望,「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依然不明,优质医生资源从何而来?单就诊所的质量、口碑、和性价比来看能否和扎根多年的民营公立医院去拼就得打问号。」
▲ 2015-2017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人,%)|图:前瞻产业研究院
除了不清晰的商业模式局限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外,争抢号源、导医、预诊、健康咨询为主的一类业务,只是有助于医院更好的管理流程,但这种变革只是在技术手段上的流程创新,还没有触及到医疗的核心:医疗资源的分流,在本着「颠覆」传统医疗的目的下,犹如隔靴搔痒。
商业和医疗公益性矛盾如何调解
互联网医疗触及医疗核心的项目并非没有,互联网巨头阿里初次布局互联网+医疗时,推出的「滴滴医生」和「天猫医药馆」曾被认为是极有可能「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的新诊疗模式。
住在北京朝阳区的70岁陈女士,有高血压多年,最近发生了骨折,卧病在床,本该定期去医院复诊的她出门极为不便,于是打开滴滴出行APP后预约一键「叫医生」,医生带着简单的装备搭乘专车上门服务,给出建议用药后完成服务。
陈女士表示,这种看病新模式对于她这样行动不便,又要去医院就诊的老年人来说非常适合。看病难、看病时间短一直是不少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心头痛,用手机「滴个医生」上门服务,意味着患者不再需要挤去大医院排队,医生上门后,问诊服务时长得到保证,患者和医生还可像「滴滴出行」样互相给予好坏评价,如此一来,医生「服务差」恐怕影响生意,患者「无理取闹」恐怕进入黑名单,以后再也呼不来医生。
如果「滴滴医生」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进入,解决看病难不成问题,可这项看似触动「医疗核心」的互联网医疗项目,在2015年10月18「试水」两天后再无声响。
▲ 为期两天活动时间中,滴滴医生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杭州以及南京的超过2000人次医生上门预约订单。|资料图
业内人士表示,「滴滴医生」模式看似很好,但在国内根本行不通,第一,国家卫计委在《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的规定,职业医生只能在医疗机构做诊断、开处方,这条红线谁都不能碰,也就是说,上门问诊的医生只能提供健康咨询,却无法帮你治疗疾病。
其次,「滴滴医生」在商业模式上就很难走通,一个医生在医院看病,一个早上能服务50个病人左右,若跟随滴滴专车上门服务,一天也看不了几个病人,本来大医院医生就稀缺,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收费标准又该如何定价才能体现医生的价值?价钱太贵,普通老百姓能否买单?
最后,消费者最担心的,就像滴滴打车中前遭遇私家车接入、乘客遇车祸索赔难一样,滴滴医生未来的医患纠纷也会十分棘手。
中国的「滴滴医生」触礁搁浅,而几乎同一时间开展的美国「滴滴就医」则走上了正规,在业界人士看来,这是中国所不具备的医疗环境所导致,据了解美国「滴滴就医」是一家MedStar商业医疗保险机构与优步(Uber)「互联网+」概念的出租车服务平台跨界合作的成果。
MedStar商业医疗保险机构为投保人提供必需和及时的医疗服务,此外根据预约,支付投保人去医院看病的费用,由于属于预约制度,若投保人无故爽约,医院依然有权利向该保险公司收取全额的医疗费用, 导致保险公司每年仅因投保人爽约就得支付高达1500亿美元。为何爽约?大部分投保人表示因为交通不便!
最后,MedStar与优步医疗服务车队达成协议合作,优步一方保障投保人及时到达诊所或医院就诊,而保险机构则以低于市面出租车的价格支付每位投保人的行车费用,达到双赢局面。
智能药监,撬动「看病贵」医疗市场难题
阿里在互联网+医疗的野心上比谁都重,一开始就抱着颠覆传统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医药营商而去,阿里健康意图很明显,希望能够通过「天猫医药馆」或者各种网上药店购买比医院里便宜很多的处方药,实现多年的医药分离。
一旦彻底解决,看病贵这一传统医疗痛点,将迎刃而解。
2014年河北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双方在医疗、电子商务、云计算等等领域开展合作,其中马云特别强调:「智能药监」是合作的侧重点,内容包括:与河北合作建设涵盖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综合业务平台;基于云计算的药监大数据应用示范,以药品电子监管为抓手,将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医疗机构药品(疫苗)电子监管网和石家庄医保药品监控和处方电子化上云试点经验逐步推广到全省。
其中「处方电子化」是「智能药监」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解决「看病贵」难题的一项惠民措施。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万亿规模的药品市场中,处方药占到了八成,药店零售渠道只占到两成,在药品分类管理要求中,要求凭处方购买处方药的政策下,传统医院对处方严防死守,药品价格的核定医院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 处方药营收占比不断攀升。|图:《2017-2022年中国处方药市场分析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理论上,说有省级政府的支持,有药店零售商的配合,有淘宝优质运营平台,医药运营应「一马平川」,而实际上,在几次调试后,阿里河北试点最终宣告失败。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研究员事后总结道,很多人怪在医保支付上,其实最根本原因在于处方药网售一直处于未放开状态,即使是新近颁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在监管上开了口子,但仍然没有放开监管的红线,所鼓励的还是有线下基础、能够和医院形成良好连接的模式。
「互联网医疗」后路在何方?
对于诸多热血澎湃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从业者而言,失败已成必然,只是他们想不通,横扫媒体,横扫零售,横扫文娱行业的「互联网+」武器,为什么到了医疗行业,就要碰得满头包?
事实上,对于市场上涌动的「互联网+」热潮,有一个群体一直非常淡定——医生。
作为当前健康管理依然停留在疾病诊疗阶段的核心人物,医生是一切诊疗及健康管理行为的核心,医疗机构则是一切诊疗行为的法定发生场所,脱离了医生与医疗机构,一切诊疗行为都将不复存在,无论是美好的「滴滴医生」,还是「处方外流」,只要不以医生为核心,一切都只是创业者们的一厢情愿。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用互联网连接一切,连接医生与患者,连接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连接智能硬件与医生,消除信息与资源流动的阻碍,让信息在医生、患者、医院、硬件之间自由流动,让医疗资源「云化」,更多人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然而,没有医生,没有医疗机构,没有诊疗能力,作为一个单纯的效率提升工具,「互联网+医疗」可以「优化」很多,但拿什么「颠覆」?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公开表示;「你必须得承认医疗有时移不动。」
春雨医生也在张锐离世后,改变定位称自己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医疗健康服务商。」为医院「赋能」,空留下「颠覆医疗」的宏愿。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经过数年的发展,大浪淘沙后,存活下来以及确实做出一定成绩和结果的机构,它们利用「互联网+」的的确确给医疗行业带来了一些改变,也给未来互联网+医疗指明了方向:
导诊、分诊、线上健康咨询、远程医疗等市场已饱和后,互联网保险成为了2018年互联网企业和保险企业在医疗健康领域迈开了第一步;互联网医疗公司发力在慢病管理上,利用家用化传感器,对患者各项数据进行监控,然后在复诊时形成对医生的有用大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沉寂了的「互联网医院」迎来利好,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合适的医疗服务,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医师在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互联网医疗机构可以将在线处方转到合作的第三方,进行药品配送。
2018更为火爆的是互联网医疗科技公司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未来医疗方面起到的作用,以医学影像快速比对、辅助诊疗建议和疾病预测为主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大量涌现,为医护人员,特别是技术能力相对薄弱的基层医护群体提供便利。
▲ 医疗人工智能生态体系逐步形成。|图:《专业化医疗人工智能平台驱动医疗AI从实验到实践》白皮书
一时间,AI领域遍地开花,被行业普遍誉为下一个风口,但现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依然局限于利用大数据进行比对,算法成熟遥遥无期。
无论是从官方措辞还是实际状况,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在试图颠覆失败后,已经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做医疗赛场上的助攻者,而真正的临门一脚,还是得交给医疗自己。
内容出品:39健康网
数据支持:健康中国指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