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赤日炎炎,已经进入三伏天,知了声声,催热了“冬病夏治”,每年这个时候“三伏贴”就成了很多人“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选择,很多医院也成了时令性卖点,门庭若市,盛况空前。
中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治愈了无数人的病痛,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也已经证明,中医学在许多领域有着难以替代和独特的治疗优势,而且简单易行,例如这“三伏贴”。但日前媒体曝出了江西省儿童医院“三伏贴”事件,让其在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入谷底,引起民众议论纷纷,变为了人人喊打的恶魔,冰火两重天。
据报道,经查7月12日至13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进行“三伏贴”治疗的儿童共计881人,其中7月12日接受治疗儿童中92人出现了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均已接受后续治疗。
目前,江西省儿童医院已暂停“三伏贴”治疗项目。下一步,医院将全力做好“三伏贴”治疗儿童的后续随访和诊治,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专家论证和原因分析工作。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还表示,事发后7月16日,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了专家组进驻医院。目前,医院一直都对患儿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专家们也在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
为此,江西省儿童医院做了情况说明。
事件的原因和真相到底如何,卫健委调查组最终一定会有权威结论,这里笔者姑且不论,不过这个事件引起了笔者以下思考。
是药三分毒,不止适用于西医
和西医一样,中医药市场很大,也的确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但与西医不同的是,老百姓对中医药的认知还停留在“中药无毒、无副作用”!
而这次“三伏贴”事件充分说明,中药贴敷也有风险。其实,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适用“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如果属于治疗方法,就会有作用和副作用,“用药如用兵”,用对了,防病治病,若药不对症,或者选错了对象,就会错误百出,便不是治病,而是要人命了。
江西省儿童医院对“三伏贴”的不良反应是这样介绍的:在医院首次贴敷“三伏贴”应密切观察孩子局部皮肤反应情况,出现轻度痒感,属正常反应,贴敷部位皮肤有破溃、感染、皮疹等情况,不能贴敷;若有发热、咽痛等症状,应暂停贴敷;若皮肤出现剧烈疼痛、红肿等现象,应揭掉药贴。
“三伏贴”,并不是人人适宜
任何药物(无论外敷内服)和疗法都有其适应证和适应人群,如果有一个号称能适应所有人群的药物和疗法,那不是“神话”就是“江湖骗术”。
我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静脉用药、肌肉注射和口服药物的适应证和副作用上,尤其是静脉用药。这次却发生在大家认为最安全的贴敷治疗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家的认知,并且给予了我们警醒。
贴敷有适应证,但满足适应证的人并不表明就人人可用,还需要因人而异,要做好选择,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儿童(皮肤娇嫩)、孕妇(对腹中胎儿可能的影响)、特殊体质的人(过敏体质)等,要慎之又慎,不可随心所欲。
如果盲目地应用到所有人身上,就难免会误事或好心办坏事。此外,即使可以使用,在过程中也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江西省儿童医院标明“三伏贴”的适应证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气虚体质等疾病,6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为2至4小时。
“三伏贴”事件,可能并不全是一件坏事
这是一起偶发的群体事件,但有其必然性,如果不加以选择而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利益),类似事件将不可避免,从众或赶潮常常要付出代价。即使最好的东西也要用对地方、用对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这次“三伏贴”事件对江西省儿童医院而言,可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中医贴敷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三伏贴”可能不会因此一蹶不振,或就此偃旗息鼓,相反可能会因为此次事件的发酵,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公众对“三伏贴”的认知度,为医生谨慎使用、选择使用、规范使用,避免滥用,为患者理性选择上了生动而极其深刻的一课。
在2019年的三伏天,江西省儿童医院贴敷事件,无疑给“三伏贴”头上浇了一盆凉水,也给了大家一个冷静喘息的机会。
“三伏贴”若想走得更远,必不能缺少方方面面的警醒。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