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说起小时候,我们的爷爷奶奶,都会在家里备一个药箱。我姥爷更夸张,有一个柜子专门用来放药,放眼望去,满满当当的黄连素、甲硝唑、阿司匹林……
诡异的是,我还经常吃,打个喷嚏、拉个肚子,姥姥就一手药片、一手温水怼过来了,他们可不管,你是不是只是被猫毛弄痒了鼻子。

姥爷自己更是“把药当饭吃”。他和姥姥都有严重糖尿病,一直用降糖药,可私下里,他还给自己“加餐”了三倍处方量的阿司匹林,不光自己吃还带上姥姥。
结果,这两年因为凝血功能受损,加上贲门部静脉曲张,姥爷多次大呕血、动手术。姥姥受不了这鲜血淋漓的刺激,得上了抑郁症。
黄连素、阿司匹林都很好,可吃错、吃多了就成了“慢性毒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药是最好的例证。
你敢说有哪一种药,是可劲儿吃不会出问题的吗?似乎每种药品,都会在让一部人“变好”的同时,让另一部分人“变坏”。手中掌管着药品流通闸门——“处方权”的医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医生越多,处方量越大,带来的风险就越大。美国过去20年,医生开出的糖尿病治疗处方,增加了4倍;降压药处方量,增加了7倍;他汀类药物处方,增加了20倍。同时吃5种或以上药物的人数,翻了两番,将近一半都是65岁及以上,像我姥姥姥爷这样的“老药罐”。
剧增的处方量,治好了很多人,也带来了质疑。过度医疗反对者说,过量的处方给另一些人,带去了慢性疲劳、肌肉疼痛、失眠、衰老。更严重的,因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入院的人数,增加了四分之三(每年3万例)。最近研究还发现,处方量增加,可能与人们的预期寿命下降相关。
反对的声音:药是背锅侠
但罪魁祸首真的是医生的处方吗?我们会不会弄错了?让人亚健康的,怎么会是治病的医药,难道不该是熬夜、压力、污染、垃圾食品吗?
临床医生、流行病学家Geoffrey Rose写过一本书,叫《生病的人,与生病的人群》,里面驳斥了“过度处方导致疾病”的观点:
Rose觉得,不光是那些需要吃药的病人,而是我们整个人群,都不像老祖宗那么健康了。每个人的血压、血糖、胆固醇都升高了,“增加的病例数,源头是患病风险低、基数大的整体人群,而不是基数不大的高危病人。”
所以,他认为号召“降低处方量”,从方向上就跑偏了;正确的做法是控制疾病的源头,在预防疾病上下功夫。据此他提出了慢病预防的“全人群策略”。
但全人群策略一直只是“画饼充饥”,Rose只提出了理论,并没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他曾提出过我们都熟悉的“减盐方案”——通过限制食用盐摄入,改善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这个方法在英国南威尔士某社区试过了,统计结果上看来,没用。
悖论:不管对错,大规模医疗都无害
从这个失败的试验结果看,既然少量减盐,不能降压;小范围的饮食改变,不会影响人们的健康——那如果把“药”也看成一种“盐”呢?小范围的过度用药,不就也对人体也没什么危害了?
这么一来,原本为“过量处方”站台的全人群策略理论,虽然被试验结果驳斥了,但还是成了大规模医疗无害的佐证。这是个让流行病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悖论。
处方越多,医生赚得越多。不是说有什么回扣和灰色收入,这在英国是有政策支持的,2004年,英国卫生保健系统引入了按质量与结果付费机制(QOF),目的是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医生的服务质量。中国目前也引进了这一制度。
什么意思呢?就是给每个全科医生打分,打分项覆盖临床、患者体验等各方面,也包括处方量,按得分计算医生应获得的奖励。QOF是英国全科医生获得经费补助的重要来源,涉及疾病为10类主要疾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癌症等,包括几种重要慢病。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假如Rose的全人群策略是对的,QOF激励了医生处方,人群普遍用药增多,药效发挥,全人群的心血管等疾病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相反,如果全人群策略是错的,QOF就与慢病死亡率的变化无关。
不管哪一种,都说明处方量增加,并不会造成人群“更不健康”。正因如此,目前流行病学的主流观点,均支持大规模医疗,而很少因噎废食、限制处方。
在这种主流观点的影响下,各国医疗卫生系统中,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均放宽。结果是美国这三种病的患病率,分别“上升”了14%、35%、86%。诊断标准的小改变,带来了发病率的暴增,美国这三种疾病的患者数量一共多了5,600万,占美国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疾病诊断标准放宽,处方量上升,迎来的貌似是公共卫生与药企的双赢。药企在医疗决策过程中“背后的手”的作用,已不是新鲜事,有大量证据印证。
比如有研究指出,临床试验中普遍采用的“相对风险度降低”(relativerisk reduction)这一指标,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却能将个体治疗的微小获益夸大50倍之多,这让药看起来更“有效”,是一种高明而隐形的营销策略。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刨除医生道德因素之外,处方宽松或缩紧,是不是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而目前看来,药这东西还是多多益善,比起处方过量,贫穷、落后带来的药品稀缺,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才更可怕。
而我姥姥、姥爷“把药当饭吃”的现象,纯属特例。医生处方量控制得再严格,热衷于存药的“老药罐”也依然会有。能帮上他们的,不是医生少开药,而是医学科普教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现在的内分泌科门诊,除了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我们还可以听到一个新鲜的疾病名称“肥胖症”,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谷根指出,以前大家都认为肥胖只是一种生理现象、亚健康,但随着医学进展,医学家发现肥胖和内分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认定为一种病。
你可知香薷饮?既能解暑还能消肿!
2019-05-15
这三样东西你还在吃?痛风找上门是太轻而易举
2019-04-29
宫颈癌疫苗接种年龄有讲究,什么时候打疫苗才有预防作用?
2019-04-12
乳腺增生会发展成为乳腺癌吗?
2019-04-12
曾广铨福建省人民医院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冯惠玲副主任医师佛山市中医院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诊)
幸宇坚主任中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