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以药养医”为“以医养医”
抓一批腐败的医院管理者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卫生医疗系统反腐不断,但为什么腐败仍然层出不穷?深圳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张欣洲认为,医疗腐败发生的根源在于“以药养医”的管理制度,而这项制度背后的体制原因,则是公立医院丧失公益性,自主承担经营压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立医院走了一条从公益到逐利的路子。1984年10月,中央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5年成为我国医改“元年”。这一时期,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模仿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放开搞活,提高医院效率和效益,政府只给政策不给钱。随着政府对公立医院拨款逐年减少,公立医院公益性逐渐淡化。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至今都记得,2003年,她结束在美国的任教回国时看到的情况:“中国到处都在卖医院,把医院推向市场,医院要自己养活自己。而在美国,医疗和教育都是政府优先投入的领域。”
2006年4月份,李玲带领学生来到了当时以“卖光公立医院”著称的江苏省宿迁市进行暗访。有一家医院,每个孕产妇来生孩子都要剖腹产。有一个农村孕产妇没来得及剖腹就顺利生产了,院长开全院大会点名批评医生手脚太慢。李玲无比痛心地说:“这已经不是医院,而是屠宰场!”在李玲看来,市场化导致过度医疗,医院要养活医护人员,要买设备,要建住院大楼,钱从哪里来?政府拨款已经不到10%,剩下的钱只能从患者身上捞,公立医院因此走上了一条逐利之路。
2006年10月,李玲应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她说,中国所谓的看病贵看病难,核心原因是政府失职。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就必须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为此,政府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投入的要投入,这是大方向。让李玲欣慰的是,她的发言得到了政治局最高层的充分肯定。
2009年4月,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帷幕,新医改方案确立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医改3年来,主要成效在基层,即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大城市的医改还没有实质性展开,所以,对于新医改3年成效,大多数城里人还没有明显感受到。
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开始在多个大城市推进。今年7月1日,北京市公立医院开始试水“医药分开”,其中,友谊医院将以医事服务费取代挂号费和诊疗费,同时取消15%的药品加成费,药品以进价销售。医事服务费按照医师的职级确定,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按照公布的标准,根据医师级别不同,医保患者每人次个人支付标准为2元到60元不等。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原本由药费、医疗服务费、财政投入3个渠道构建的医院收益,变为由医疗服务费和财政投入两部分构成。这样做有利于斩断“以药养医”的利益链条,根除不规范用药现象,切实杜绝医药系统腐败的发生和泛滥,真正实现“以医养医”。
(责任编辑:廖颖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