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再“公关”药剂科主任和科室主任。由科室主任向药剂科提用药计划,药剂科主任再转给院长后,药品就可进医院了。
杨建国称,现在一个药品在三甲医院的“开发费用”,大概8000元左右,二级甲等3000至5000元不等,县人民医院基本3000元。两个品种可能花费更多。“给药剂科科长随便送两瓶茅台就一两千元,院长红包通常要5000元。”
除了个人收益之外,有些“有公心”的院长还会要求药厂低于招标价供药,通常是“70扣”,也就是“医院的销售价=招标价+15%=供货价+30%”——这就相当于医院又多了15%的利润。
激励医院开药
他举出了一个“客户”的例子:一个二甲医院的医生,80%都开马先生的药,每个月能拿到1.5万-2万
经由这种种努力,药品终于进了医院。但进了医院之后,还得再“激励”医院多开这种药。
通常的做法是,医药代表或医药公司的人会在药剂科找个人,让他每个月统计医生的开药量,据此给医生回扣。
杨建国提供的数字是,用量比较大的抗生素大致在30%-40%,专科用药在20%-25%,中成药大概25%。
“通常是零售价的30%-40%,如果低于这个价,医生便不愿意开你这个药。但是有很多药品都超过这个比例,最多的能达80%、90%,这种是小医院的医生最爱开的。”马先生给出的数字更高。
他举出了一个“客户”的例子:一个二甲医院的医生,80%都开马先生的药,每个月能拿到1.5万-2万。
记者亲身体验了医院在激励制度下的开药“热情”:在广州某三甲医院,记者要求医生开一盒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医生推荐的正是最贵的那种——可乐必妥,四十多元。当记者以觉得贵为理由拒绝时,医生说:“有1块多的,你敢用吗?”
“我现在只做批发了,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批发2.5元。”自称因“良心未泯”的杨建国告诉记者,一些医院也在他这进货,因进货量不同价格会稍有调整,“但他们怎么做账,我就不清楚了”。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实习编辑:冼雪明)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人管药”的旧模式,对于很多医院而言,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药品自动化管理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