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患者抑郁情绪由不良人际关系造成
人们通常所说的抑郁其实包含三层含义,即抑郁情绪、抑郁综合征和抑郁症。一般来说,在普通人身上发生的短暂抑郁现象是压力超负荷时的信号、是人长时间面对压力的必然反应,这些压力可以来自工作、家庭、社交以及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市一中心心理卫生医院对应诊的数百位抑郁患者进行的分析表明,一半以上病人的抑郁心理是由于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
专家提出应当警惕以下一些报警信号:经常为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总怀疑自己有大病,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慌、不安;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社交活动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以上10条,若有一条特别严重,或数条同时出现,就很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
“抑郁症”青少年有增加
青少年不应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但存在抑郁症状的中小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市安定医院青少儿心理门诊调查显示,本市8-15岁学生中虽然抑郁症真正发作的病例很少,但抑郁心理存在却较为普遍。接受调查的516名学生中有15.1%有抑郁心理,某些表现和抑郁症状类似的学生所占比例为6.6%,抑郁症已经发作的学生所占比例为0.4%。
调查结果显示,15岁年龄组和12岁年龄组存在抑郁心理的更多,分别达到25.8%和22.2%,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年龄组的学生处于初中三年级和小学六年级,升学、课业压力大。安定医院青少儿心理门诊孙凌医生表示,粗略估算,该门诊每月接诊超过1500名青少年患者,几乎所有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都与家长不当的培养方式有关。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注意花时间倾听孩子说话,也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谈心、交流。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精神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何燕玲教授指出,由于抑郁症常常以躯体不适来表现,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只能反复就诊于神经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等各科。
目前,上海各大综合医院门诊医生正在逐步进行抑郁方面的培训。继“绿丝带关怀”行动后,有关方面计划在全国15家综合医院开展医师自我心理保健的培训,以提高综合医院医生对抑郁障碍的识别率和重视度。
精神疾病小专题
|
|
|
(责任编辑:黄彬)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