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西医之争,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官员崔升勋博士笑着说,应该学习孔子“和而不同”的态度。他说,目前世卫组织已制定中医针灸治疗的标准、图表规范,并建议100多个成员国将其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将产生以人为本的结合医学,为人类造福。
美国还没中医药评价标准,但态度逐步好转
但为什么“中医现代化”搞了50多年,还没有一个中药能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接受?
面对这一尖锐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除了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外,中医“现代化”有两个“化”程度不够,一个是化学的“化”,指科研,一味中药有二三十种有效成分,一张处方十味药就要上千种成分,要按照西药标准完全分析清楚,确实很难;另一个是说话的“话”,中医的“阴阳”、“五行”等名词术语太深奥,外国人难以理解。
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医药标准问题。李连达直言:“现在一个复方丹参剂,全国就有近700家药厂,几乎一家一个标准,波动很大,这样国外也难以接受。”所以中药要走出国门,除了要与国际接轨,关键还是国内生产标准要规范统一。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刘良认为,美国FDA目前还没有正式接受中药,是因为目前还没有评价的标准和指南。但近年来,美国对中医药的态度已经逐步好转,其2004年出台的植物药研究指南就放松了对复方药的要求,只要把主要成分和其他次要成分分离、分析清楚,就可初步接受。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昨天表示,经过50多年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已有显著成效。据统计,2006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急诊量达到25亿人次,占全国医院的18%。全国专门的中西医结合医生达到5万多人。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确诊病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占58.3%,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面有独特优势。
海内外专家:中药走向世界成"合法主流"仍需努力
“理论固然好,但我们需要数据来证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医学政策办公室主任、新药审评办公室主任罗伯特·特普在讲演上这样说。
他认为,传统中医药学有它很好的理论体系,但是,“中药所含成分太多,验证所有成分的效果不太可行,但我们必须知道整剂中药的疗效。所以,中药进入美国市场的唯一途径是用充分和严谨的研究证明药品的疗效。”
罗伯特·特普介绍说,自1962年起,药品进入美国市场必须提交申请,申请者必须有“充分证据”证明药品具有其所声称的疗效。所谓充分证据,就是指经过充分证明,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来证明该药品的疗效。
奥地利中草药产品研究联合会中医药事务主席鲁道夫·鲍尔教授认为,中药的问题,最关键是保证安全性以及做好质量控制,这样才有利于推广并广泛应用。
“我们要知道,虽然中医药现在已被国际医学界认识和接受,但中药要在全世界使用、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主流的一部分,仍有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主任李连达教授对记者说。
“中药标准化还不够。”李连达说,比如一个复方丹参制剂,现在国内大约有700家药厂在生产,一家一个标准。“所以,国内首先要统一标准,而且与国际标准接轨,否则人家不接受,只能关门自己用。”
记者了解到,对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已向医学界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提出要重视学科发展的国际合作,对中药的长期和大剂量的个体化治疗进行安全性监控和深入科学研究,并引入化学药品的有效管理模式使其逐渐正规化和法制化。
李连达说,虽然这个过程需要自身努力,可能是漫长的,但前景也比较好。他透露说,过去美国FDA等机构都认为必须对中药化学成分弄清楚,但是中药一个复方就有一两千个成分,要完全搞清楚是很难的,近年来海外学者已认识到中药的这种特性,在标准要求上有了一些变动,这种改变将有利于中药更快地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黄彬)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