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出现过一次心脏病发作的人群中,约1/8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与没有心理障碍的心脏病人相比,他们在1—3年内再次遭遇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大大增加。这提示我们,突发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亟待关注。
我国心脏病人罹患心理障碍者并不少见。根据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心脏病发作后,至少1/1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与适应障碍等症状。他们的心脏病再次发作几率是没有心理障碍者的2倍。因此,心脏病突发不仅危及生命,其产生的心理影响也可能是毁灭性的。令人担忧的是,心脏病人的心理障碍并未被充分认识,许多患者不了解,更谈不上治疗。目前临床上伴随心理障碍的心脏病患者中,约60%不认为自己的心理状况存在问题,当医生善意地建议他们接受心理治疗时,他们多数是激烈抵触的,而这一数字较之几年前已有所减少。长期的心理压抑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并导致死亡风险加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且极为紧迫。
国内很多医院已通过开设“双心门诊”等方式对心脏病伴随心理障碍者进行干预。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双心门诊”由接受过专业心理培训的心内科医师坐诊,可给予针对心血管病与心理障碍的治疗。针对有心理障碍者,医生会通过认知教育,纠正患者的不正确认识,帮助他们走出焦虑与抑郁的阴影。对于那些重度心理障碍者,医生会将其转诊至心理科接受更为专业的治疗。
总之,对心脏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有心脏病发作史的朋友如果出现焦虑、抑郁、适应不良等消极情绪或症状,那么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了轻度心理障碍,要及时寻求心理干预了。对于患者来讲,平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找人倾诉,定期释放心理压力,避免消极情绪的积累,以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就可以尽量避免心脏病的再次发作了。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心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心脏出现问题,那么身体就会产生更大的问题,而心脏对某些药物敏感性很强,在治疗量以内或长期蓄积均可出现中毒反应,哪些药长期使用会“伤”心?这种情况能否避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