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正像一团浓密的阴云,“笼罩”在大部分患者的头顶——根据相关医学调查报告,八成肿瘤病人有心理障碍;七成60岁以上慢性病患者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绝大部分首次住院、治疗、手术的患者,均存在排斥、不信任、恐惧、术前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实际上,医学专家们对此均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近年来,在临床各个科室中,无论是医学治疗还是护理,都把心理障碍当成一个重点问题在进行课题研究,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专门启动肿瘤患者心理障碍的调查。但是,医学领域的研究毕竟离患者实在太遥远了,直到最近,一些患者在浓密的阴云之下似乎看到了一点“光明”。
普通患者期盼志愿者
这点“光明”来自为灾区伤员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患者家属蔡玉翠最近时常问医生、护士:“灾区伤员走后,为他们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能不能继续为我们服务呢?”原来,蔡玉翠的母亲由于肾脏衰竭而住院,继而出现抑郁症状,不停地犹豫、抱怨,甚至发怒。医生告诉蔡玉翠,2/3肾脏透析的患者都会如此。束手无策的蔡玉翠此时看到了医院专为灾区伤员配备的志愿者队伍,这些来自医务界的志愿者一对一为伤员们进行心理疏导,向他们解释医院的诊疗过程,关心他们小到牙膏、洗澡之类的生活琐事,对于严重心理障碍的伤员,他们更是联系心理专家会诊,第一时间介入治疗。
“如果上海的病人平时也能得到这样的帮助就好了。”蔡玉翠不由向记者感慨。
记者在采访之中发现,在为地震伤员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上海的各家三级医院都额外组建了志愿者队伍,他们中有的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证书,有的接受了临时培训,在心理安抚方面给予伤员很大帮助。
仁济医院的陈宝娣为伤员服务时,出发点都是站在伤员及其家属的角度,“他们希望知道医院是怎么运作的,治疗方法是如何开展的,主管医生水平怎么样……”陈宝娣发现,伤员和家属每天都盼着志愿者出现,其实,同样的愿望,普通患者也非常强烈。
据了解,灾后医院出现的志愿者,从专业分工角度看,就是医院社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社工主管季庆英表示,医务社会工作就是从社会心理层面来评估并处理案主的问题,他们可以作为医疗团队的一分子,共同协助病患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他们的服务不但使患者疾病早日痊愈,病患达到身心平衡,并使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得以解决。
大部分患者恐惧疾病
由于对前途和医疗专业的未知,患者通常都极度恐惧。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上海市乳腺癌患者病因因素和生存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她们大多自我怪罪,认为自己一定做错了什么,所以才得病。这种情绪让她们拒绝与外部世界沟通。
季庆英介绍说,疾病对于肿瘤患者和慢性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创伤和打击,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他们会经历怀疑、否认、愤怒、悲伤、恐惧、无奈、内疚和接受等过程。“在这个时候,需要有社工帮助病人走出困境,适应新的生活,增强生活信心。”
社工让医疗不再冰冷
医务社工弥补了现有医疗服务对人文关怀功能的缺失。
据了解,医务社工的基本工作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他们通过这三种方法,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正确面对危机和压力、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增强安全感和力量感、实现归属群体的特殊需要。
在香港,医学社工组织模式主要是:隶属于医院、独立开展工作、分散到各个业务科室之中。台湾也明确社会工作是独立部门,每100个床位至少一名社工人员,工作人员必须获得社会工作学位,部门负责人必须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经过接诊地震伤员,上海相当一部分医院目前也已经推出了社工服务,但要让这项服务长期开展下去,还需要各家医院积极参与探索尝试。有专家指出,上海医疗发展至今,应该可以更多地考虑对患者及其家庭人文关怀的“输入”,让患者们与医院的距离不再遥远,这或许会成为缓解医患对立情绪的一条新途径。
(实习编辑:周丽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