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的健康状况会不会比香港更严重?
孙璐西认为,“现在有点危言耸听的意思。”理由是:“舒跑、宝矿力等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的运动饮料使用的都是进口起云剂,统一企业中受牵涉的产品也是其非常小的子品牌和类别。因此,伤害没有那么大。”
但台湾许多家长都担心孩子成为塑化剂的受害者,纷纷前往医院求医问诊。为此,岛内卫生主管部门已紧急要求20多家公立医院加开健康门诊接受民众咨询。
多年来,台湾食品以“健康”为旗帜在全球打开了销路。在5月中旬还遍布全岛的“2011年台湾美食展”的宣传牌上写着:“台湾食品的特点是低糖、低添加剂或无添加剂、非油炸、多选自天然原料等,天然健康,是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
台湾美食展是一项在台北世贸中心举办的美食暨旅游展览,自1989年以来,每年6月定期举办,罕有间断,已成为亚洲知名的美食产业展览。“到了今年5月末,台湾美食展的广告宣传已经停止了,民众普遍认为,今年办不成了。”徐心怡告诉记者。
塑化剂危机还逐渐影响到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据台湾媒体报道:5月27日,台湾有关部门表示,目前已经将这一事件通报给世界卫生组织。但这些塑化剂的食品或者食品原料目前已经至少被销售到大陆、香港、东南亚、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同日,有大陆媒体报道称:“目前,美国和加拿大已要求台湾产品出具安全检验证明才能进口。”
5月28日,台湾报业龙头之一《中国时报》发表评论:“这起事件势必重创台湾食品业,相关损失恐高达千亿元新台币。”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商家的信誉、消费者的信心都一落千丈。“用闽南话讲,第一当医生,第二去卖冰,红利赚不清。”徐心怡说,“在台湾民众心目中,当医生和卖冰是最赚钱的途径。”而现在,“恐怕没有人再想卖冰了。”
“行动日”争议
5月28日,台湾当局宣布将5月31日确定为“终止黑心起云剂行动日”。当局表示,从5月31日零点起,台湾地区22个县市将同步启动稽查,检查范围包括运动饮料、果汁、茶饮、糖浆果浆、胶锭粉状类等五大类产品,产品厂商必须提供不含塑化剂的安全证明,否则将禁止销售,违反者处以重罚。
为此,上述五大类产品的厂商无不急于尽快拿到检验报告以自证清白。5月29日,台湾各检验实验室送验件数暴增,单日送验产品超过千件,个别检验实验室门口堵车长达5小时。
即使如此,包括著名便利店7-Eleven在内的多家超市卖场还是因未拿到厂商的检验证明而被停止贩卖部分产品并遭受处罚。
但台湾当局的“闪电行动”并没有得到普遍好评。
“很多问题产品都是有政府认证字号的,现在台湾民众对政府威信、检查和监管能力很怀疑。”孙璐西认为,"行动日"的做法太突然、太草率了,厂家和卖场都来不及准备,这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毫无益处。”
另外,安全证明是由厂家提供的,台湾“卫生署”称之“厂商自主管理”,而并非是政府主导的。“那安全证明的有效性就很值得怀疑了。”孙璐西认为,在大批厂商卷入塑化剂风波的当下,“还继续任由"厂商自主管理",这不是很荒唐吗?”
“闪电行动”的不只是台湾“卫生署”。就在同一天,台湾“法务部”称已成立专案小组,解决民众关心的索赔问题。“督导各地检署侦办相关案件,并透过媒体报道此类事件的司法救济管道,如果权益或健康受损,可以提出民事诉讼,还可透过假处分(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诉讼保全")防止厂商脱产”,并明确指出,“民事诉讼法可进行集体诉讼,消保法也有团体诉讼规定”。
台湾“经济部”也“研拟从生产制造端源头进行管制,把食品添加物业者也纳入食品GMP认证的自主管理对象,进行强制认证,希望改进行政作业手段,对食品进行更严格的把关,让民众安心。”
然而,让台湾民众倍感诧异的是,负责毒物管制的“环保署”却一直未表态。“目前很多专家和团体都希望能将塑化剂由第四类毒物管制提升到第二类,如此可以加强管制力度,查获业者违法后,惩处也更重。”孙璐西很困惑,“为何在其他部门都积极应对的时候,"环保署"态度消极?这如何能响应要求食品安全的强烈民意?”
同时,也有台湾媒体批评说,“政府的行动安抚了消费者不会买到含有塑化剂的食品,但是还没有交代清楚,到底有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已经吃进肚子里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危害又有多重,已经被污染的食品目前是否全部受到监控,都有待进一步理清。”
研究公共行政的徐心怡则对记者表示,反应迅速一向是台湾政府的特色,但同时,台湾政府也因此饱受非议。“一直难逃作秀和形式主义的嫌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台湾塑化剂事件,是有不法生产商业将塑化剂DEHP当作起云剂的配方。塑化剂DEHP的毒性是三聚氰胺的20倍,这次塑化剂事件是台湾30年来最严重食品掺毒事件。塑化剂是什么?塑化剂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尽量避免摄入塑化剂?39健康网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