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记者暗访:居民楼里的“隐形医院”

2012-05-14 10:42:00生命时报
栏目关注:

  “诊所医生”自曝行业黑幕

  记者在暗访时发现,开在居民楼里的小诊所大多具有以下特点:“行医者”多为无业人员,没有资质,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临床经验;“治疗”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卫生条件,所用药品、器械很多为“三无”产品;大多隐匿在城乡结合部、大规模住宅聚集区,行医者及所治病人多为外地流动人员,中老年人较多。

  经过层层寻找,记者在5月1日联系到了曾在某小区开过中医诊所的李师傅。50多岁的他年轻时自学过中医,没有行医资质,开诊所前曾在乡下给人针灸拔罐。对于这一行业中的内幕,李师傅直言不讳。

  无行医资质基本靠包装。暗访中,记者发现许多行医者的名片上都印着“著名专家”、“某某权威”、“某领域带头人”等。李师傅说,他们有些是来自乡镇的赤脚医生,“医学会会员”、“专家组成员”这些头衔都能用钱买来,还有机构专门为他们策划。大部分人都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有的能弄来一些假证,应付上面的检查。

  出名要造势。私人诊所主要医治疑难杂症和慢性病,想出名必须要造势。一般先从亲朋开始,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主要在老旧小区,针对中老年人宣传。诊所里悬挂的锦旗大多是医生让患者送的,赠送费用已经提前在药费里减掉;还有的锦旗是诊所自制的,患者名字完全是假的。

  打着义诊旗号放长线。为了拉拢患者,诊所通常会在小区里进行义诊。对于感冒之类的小病,还会免去一部分治疗费用;针灸、推拿等也可以多赠送几次,或保证“先治疗,无效不要钱”。实际上这些都是“放长线”的方法,让更多患者来这里就诊。

  小病说大“吓”住患者。“无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是一些小区诊所的惯用招数,对文化水平低、医学知识浅显的人或者老人很有用。

  多卖“祖传偏方”。偏方里的药主要有保健功效,如果患者服用后不见效,医生会说服用中药需要温补慢调,不能着急,或者以患者体质特殊为由,建议他们长期服药。

  部分诊所可做药物流产。如今未婚先孕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些年轻人因为惧怕压力会私自购买堕胎药,某些私人诊所就抓住了这个商机。李师傅表示,一些城乡结合地区的小诊所经常在没经过任何检查的情况下,给怀孕者开堕胎药,很多造成了严重后果。

  从房屋出租开始抓起

  近年来,我国非法行医事件屡禁不绝,像城市的“牛皮癣”一样,妨害了国家正常医疗秩序。这些居民楼里的“隐形医院”,不过是非法行医逐渐转向住宅区的一种表现。曾在北京市朝阳区医院管理中心工作、了解黑诊所清理状况的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丁晓燕主任对这一问题很有感慨:没有资质的小诊所存在很多问题,有的行医者没有资质,诊所也没有病历,如果发生医疗事故或纠纷,很难对证;有的诊所使用过期药品,不仅影响疾病治疗,而且可能危及生命。

  丁晓燕说,这些非法私人诊所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新建小区。那里流动人口多,医疗机构不健全,居民缺乏医疗常识,出租屋主受经济利益驱动租屋给游医,都为私人诊所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因此,要想杜绝非法诊所,首先要加强对私房出租的管理,不给它们提供滋生的土壤。

  不过,丁晓燕提醒,并非所有私人诊所都不可信任,患者就诊前,最好看一下诊所是否持有国家认可的正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行医者是否具有《医师职业资格执照》。因为目前新医改方案是鼓励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专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愿望,在业余时间到社区坐堂行医或开设个体诊所的。如若发现黑诊所,居民可到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报。

(责任编辑:廖颖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李子荣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骨关节外科

李子荣,骨科一部(关节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日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骨科首席专家。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骨坏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际骨坏死学会中国部名誉会长。

学习经历:

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

1981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协和医院骨科。

1994年起任骨科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擅长髋关节疑难病与骨坏死;脊柱疑难病;膝关节病;代谢性骨病与骨肿瘤的治疗。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10篇,主编《骨坏死》等专著3部。 创立股骨头坏死《中日医院分型》,获国际、国内同行广泛认可并广泛使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首发重点项目10余项。

获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中华医学奖二等奖(2007),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