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例新冠患者二次感染,疫苗还有用吗?

2020-08-26 09:44:02健康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香港大学确认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患者”引发关注。目前已有多个研究显示,新冠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不断降低,甚至降为零。而抗体消失,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保护能力的消失。

  “香港大学确认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患者”引发关注。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显示,新冠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不断降低,甚至降为零。而抗体消失,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保护能力的消失。

  疫苗的原理是在体内刺激产生抗体。抗体消失、患者康复后仍存感染风险,是否意味着即便打了疫苗也无法阻止被感染?正在研发的疫苗还有意义吗?

  抗体维持时间虽短 但不代表免疫力消失

  疫苗研发的前提是了解病毒入侵人体的机制——主要是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中ACE2受体结合,进入人体细胞开始复制。

  作为一个RNA病毒,新冠病毒主要由4个结构蛋白,1个非结构蛋白组成。这些蛋白均会在人体产生抗体,但并不是所有抗体都具有保护作用——只有与病毒表面的S蛋白结合的抗体,才能发挥保护作用。S蛋白抗体也被称为中和抗体。目前的疫苗研发,主要是诱导人体产生S蛋白抗体,替代人体细胞的ACE2受体,提前与S蛋白结合,阻止病毒进入机体。

  此外,人体感染新冠病毒之后,体内会出现不同的抗体亚型:最早出现IgM抗体,随后出现IgG抗体。有研究提示,新冠病毒侵入后,IgM抗体产生大约需要5-7天,IgG抗体在10-15天时产生。目前的疫苗研发,也主要是诱导人体产生S蛋白抗体,激发出IgG亚型。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显示,新冠抗体持续时间十分有限。

  据英国一项对90多名患者的追踪性研究显示,新冠中和抗体水平在出现症状后5周左右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衰减;中和抗体不同亚型(IgM/IgG)衰减速度略有差异,但整体在5-7周达到顶峰,然后开始衰减。而在感染新冠3个月后,抗体水平急剧衰减,甚至归零。

  而重庆医科大学相关研究同样证明,新冠病毒感染后康复的个体,有很大比例的IgG和中和抗体水平在感染后2-3个月内下降:在8周时间里,81%的无症状感染者体内抗体会减少,而有症状人群中抗体减少的比例为62%;不到60天的时间里,有40%的无症状感染者体内抗体会降低到无法检测的水平,而有症状的确诊者中,12.9%的抗体下降到无法检测。

  这意味着,新冠抗体会很快消失,保护周期很短——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香港患者康复后,还能二次感染。

  据媒体报道,一名33岁的男子,3月份确诊,4月份康复出院,8月份前往英国、西班牙旅行,入境香港时核酸检测呈阳性,再次确诊。研究人员称,该患者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与第一次相比,有24个不同之处,而第二次入院时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

  抗体消失了,是否个体就像没感染过一样,对新冠病毒完全陌生?事实也并非完全如此。抗体虽然消失了,但不代表免疫力也没了。耶鲁大学免疫学教授Akiko Iwasaki博士曾向媒体表示,虽然新冠抗体滴度显著降低,但新冠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中的记忆T细胞和B细胞能够迅速识别入侵病毒,并且更快速有效地激发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而此次香港患者二次感染后,也出现了症状变轻以及IgG抗体产生更快等积极现象,或许也说明“认识”了新冠病毒的免疫系统,能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目前由于只出现了一例二次感染事件,具体谜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再感染消息属实且未来陆续发展,对疫苗的保护及接种间歇时间将有重大影响。”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其微博中写道,而后续若没有再出现类似情况,这种情况便只停留在新闻级别,而非学术级别。

  多条研发路径增大成功概率

  目前,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极快,并且技术路线全,研发品种多。大概来说,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经典技术(灭活疫苗);二是基因重组技术,主要是重组蛋白疫苗(亚单位、病毒颗粒);三是新技术,包括病毒载体疫苗(复制型、非复制型)、核酸疫苗(DNA\mRNA)等。

  其中,灭活疫苗技术最为经典,进展也最为迅速,尤其是中国有三个团队已进入临床三期试验,但这类疫苗在体内除了产生中和抗体以外,还可能会产生非中和性抗体,由此产生疫苗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DE)效应——即接种疫苗后,如果再感染该疾病,反而会促进病毒感染。该问题也是目前研发最关注的重点之一。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5个文件,其中《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对疫苗上市的安全性、有效性、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等均给出了具体评价标准。

  疫苗安全性方面,就涉及上文提到的ADE现象,要求对相关状况进行系统检测,及时发现、追踪可能出现的加重感染等情况。

  而有效性方面,则要求最低的保护率为50%,保护时间上要求疫苗最好能提供1年及以上的保护,至少提供6个月的保护。

  其中,对疫苗有效性的评价必定绕不开新冠抗体消失这一难题。上文提到,新冠抗体消失,不代表免疫力消失,对新冠疫苗有效性的评价或许还应纳入记忆T细胞和B细胞等变化情况。“过去都是以抗体来评价疫苗的效果,新冠疫苗是否还会利用这一经典路线,还需深入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王华庆指出。

  “目前多个候选疫苗已经进入临床三期,估计结果出来后,保护率应该会在60-70%左右。”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向明向健康界表示。

  一个新发传染病,其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疫苗学等都在认识中。最终,哪种技术路线会被采纳,谁会走到终点目前都是未知数。“而多种技术路线研究并行,让我们应对疫情时,有更多选择、更大的胜算。”王华庆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邓小援主任医师龙岩市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 潘慧人主任医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 吕崇江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