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稿还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结论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这一规定一旦付诸实施,意味着罗有仲等人可以申请先予执行。
改变与被改变加工珠宝的小作坊多了起来,除尘被广泛重视。在这些小作坊老板看来,“大公司把活包给我们,既能压低成本,又能免去职业病的风险,很划算”
珠宝业改变了矽肺工人的命运,矽肺工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珠宝业。
从海丰县城前往可塘镇的公路边上,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内,沿墙摆着四五台小机器。这是可塘镇成百上千个珠宝小加工厂中的一个。
指着看似简单的设施,老板陶克俊能说出一堆好处:
切粒机的刀片上方有根细水管,切石头时,拧开水龙头,水会不断流到刀片上;每台切粒机上盖一块玻璃,两侧插两根十几厘米粗的蓝色塑料管,通向一尺粗的白色钢管;两个门,一扇窗,一个吊扇。目的只有一个,除尘。
“以前,根本没有这些,一开工,像大卡车从沙石路上开过似的,全是粉尘。”陶克俊说,知道有矽肺后,不论规模大小,珠宝厂都开始注意防尘,她更是如此。两年前,她丈夫被查出是矽肺二期。
在陶克俊记忆中,2004年前后,类似的小加工厂在可塘多起来。老板绝大多数曾在珠宝厂打工,原先在厂里做什么工,出来后就开什么厂。一个看一个,到现在“几乎家家都在做珠宝。”具体有多少厂,没人统计过,有的说六七百家,有的说1000来家。这些厂不挂招牌,在工商部门也没注册。
记者走访了几家小工厂,少则一两个人在作业,多则20来人在作业,除尘设备与陶克俊的大同小异,矽肺工人描述的粉尘漫漫已不见踪影。
在这些小作坊老板看来,他们其实还在给大的珠宝公司打工,只是把机器从厂里搬到家里,处于珠宝业金字塔的最底层。一名老板告诉记者,他曾在“惠东高雅”打过工,2004年到海丰开厂后,给“海丰高艺”供过四五个月货。“大公司把活包给我们,既能压低成本,又能免去职业病的风险,很划算。”
(实习编辑:林艳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