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
病人如果能够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能直言不讳地谈论死亡问题,既有利于治疗,还能妥善安排后事。但记者采访中接触的一半患者,不完全了解自己的病情。
坦然面对死亡并不常见。震惊、怨天尤人、内疚、渴望、抑郁、绝望、接受,是绝症患者交替出现的各种反应。
“生和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最后都要死,怎么看待生死间的过程,我们往往回避。如果每个人接受了死亡教育,就会知道怎么样准备好。”宁养院主任刘芳是死亡教育的呼吁者。
汶川大地震后,曾有人建议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生命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正确地对待灾难和死亡,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达观看待生命。英美等国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中国个别地方开展的死亡教育经常面对争议。
病人如果能够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能直言不讳地谈论死亡问题,既有利于治疗,还能妥善安排后事。
但记者采访中接触的一半患者,不完全了解自己的病情——家人不敢告诉他们实情,这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而面对癌症,有信仰的患者多数能够坦然面对,其间差别显然有文化和宗教的因素。
在刘芳看来,加强死亡教育对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传统观念中忌讳谈死的民族,死亡教育面临的障碍很多。传统意识中对亲人不到最后一刻不该舍弃的伦理观念,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缺憾构成。而死亡教育有助于改变我们的畏死心态,还能获得健康的死亡知识,其核心内容在于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
从缓解病人恐惧、焦虑的心理,保持病人的尊严、预防自杀,到安慰死者亲属,从提倡临终抢救的科学和适度,到丧葬文明,都需要加强死亡教育。
“未知生,焉知死”的传统观念,需要转换为“未知死,焉知生”。“有准备的死和仓促的死,过程是不一样的。”刘芳认为,绝大多数病人都需要一根“拐杖”才能平静离去,而这个拐杖就是死亡教育。
4月3日14时,刘芳准备在吉大一院1号住院楼6楼面向公众讲授死亡教育公益课。
记者手记 知死而后勇
母猴会把死去的幼猴携带一段时间,直到掉下丢失。因为母猴不知道什么是死——既不知道幼猴会死,也不知道自己会死。而人知道这一点,因此,死亡对人是一个难题。
刘芳告诉记者:“面对癌症,乐观几乎是没有的,但有的人比较坚强,比如在长春开通抗癌博客的患者罗华晨。”
记者深知,在任何社会、国家和年代,都会有少数人难以自食其力、贫病交困,而面对癌症,即使小康之家也不堪重负。但随同宁养院医护人员采访期间,还是时时感到触目惊心。一个晚上,记者和几位大学同学聚会,觥筹交错间谈及,比较那些贫病交困的人们,某些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生活,也许应该令人感到“不安”。
和那些大学生义工一样,记者也经历了一次丰富的死亡教育。社会的肌体和个人的肉身,都需要更多的养护和珍惜。
长生不死,并非是最好的期待。因为生命必将走向消逝,莫如知死而后勇,接受这个结果,“向死而生”。该记住源自《新约》的表达,尊重“轻如鸿毛”的消逝。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一位肺癌晚期患者确诊后,把10个月前出具胸片显示正常的体检中心告上了法院,经调解获12.5万元漏诊赔偿。这场医疗纠纷引发了一些思考:胸片拍摄在肺癌筛查中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暨南大学附属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庆生认为,假如这张胸片拿给其他的专科医生看,发现该片有异常,体检中心则要承担漏诊延误病情的责任;假如这张胸片所有医生看后一致表示未从该片上发现异常,体检中心则无需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