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还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发达国家一般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至10000美元之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目前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可以说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而且中国目前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有专家就预测,以目前的老龄化速度,到明年时,中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国家行列。
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加剧,老年群体中的高龄化、“空巢”化问题严重。据全国老龄办测算,目前全国80岁以上老人正在超高速增长,约为老年人口增速的2倍,预计到2050年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80岁以上老人。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和荣对记者表示,“未富先老”的现实境遇,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面临双重挑战——既要满足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同时又要应对老百姓现实的“养老”需求。如何既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又比较圆满地解决所面临的老龄化挑战,已经摆在党和政府乃至每一民众面前。
高和荣认为,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就是要勇于直面这一双重挑战,探寻其解决的根本之道: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社会财富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使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老龄化的速度,在边发展边致富的过程中应对老龄化挑战。同时,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使人口的结构变化与社会财富的创造、累积和分配达到一个社会平衡点。
战略难题让农村老人告别“悲情黄昏”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跑步前进,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空巢”老人快速增多。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
“城市的养老问题难,农村的养老问题更难。这是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高和荣教授对记者表示。
目前,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情况十分突出。据新华社报道,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七成以上,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预计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 2040 年。
城乡老龄化倒置再加上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差距,使农村的养老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记者日前在湖南省益阳市某乡镇采访时发现,农村地区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虽然目前新推行的新农保政策不失为给农村养老下了一场“及时雨”,但也只是缓解了农村养老的部分压力。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还得依靠家庭赡养和土地养老。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农村养老新政已在期许中起步。2009年6月底,国务院召开常务工作会议,决定从当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前将覆盖全国。“老有所养”的新农保体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但基层干部仍普遍反映,农村老年人面临着经济供养、医疗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诸多共性难题,其中养老保障是重中之重。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养儿防老”“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不少老人的生存环境堪忧。
“而一些老年人的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使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更是加大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难度。”汤兆云博士告诉记者。
“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战略难题。”高和荣教授对记者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要注重从中国的养老传统中挖掘思想资源。植根于中国传统之中的尊老伦理精神,怎样借助制度的效用作用于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可以借助的重要思想资源。他们是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成就,劳心劳力,奉献了他们的所有。在他们步入老年时,我们孝敬和尊重他们,让他们在晚年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实习编辑:黄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