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重度“网瘾”已是精神疾病!心理专家为你解答困惑

2009-11-16 11:17: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本月初公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开便引发全社会的热议。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是网络使用者中最庞大的群体,占上网总人数的60%以上。经常通过媒体得知某少年连续在网吧奋战多少天,吃喝睡都在网吧里。对于这种习以为常的新闻。我们会产生疑问,到底这么多孩子是得了网瘾还是只是网络使用不当?我们为解答这一疑惑请来了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兼心理科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何日辉来谈谈他的看法。

  

  本月初公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开便引发全社会的热议。一时间,卫生部否认“网瘾”概念的说法甚嚣尘上,好像网瘾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为网瘾问题而苦恼的社会各界人士似乎是杞人忧天。真的如此吗?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是网络使用者中最庞大的群体,占上网总人数的60%以上。经常通过媒体得知某少年连续在网吧奋战多少天,吃喝睡都在网吧里。对于这种习以为常的新闻,我们会产生疑问,到底这么多孩子是得了网瘾还是只是卫生部提出指导意见中所谓的“网络使用不当”?我们为解答这一相关的疑惑请来了国内成瘾医学专家,现任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兼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的何日辉来谈谈他的看法。

  专家简介:

  何日辉,男,山东青岛人,副主任医师,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麻醉学硕士,国家心理咨询师。现任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兼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何日辉首次在国内提出“UROD结合纳曲酮维持和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吗啡、杜冷丁、海洛因等阿片类药物成瘾,由于疗效突出,被患者称之为“何式戒瘾法”,先后被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众多媒体报道。现在该方法已发展为一种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感恩教育和社会支持“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成瘾性心理疾病的治疗模式,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处方药成瘾、阿片类药物成瘾、新型毒品成瘾、酒成瘾、赌博成瘾、网络成瘾、购物成瘾、恋物成瘾、性爱成瘾等各种成瘾性疾病疗效良好。

  电击疗法,暴力体罚等都是不人道的!

  记:何主任我知道您对成瘾性疾病的治疗有多年研究,您对于这个《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指导】的看法是怎样的?

  何:对于这个《指导》我总体是持肯定态度的,如网络对人类、对未成年人的作用和意义做出了积极评价;明确指出干预的目的不是戒网,而是合理使用网络;明文禁止了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电击疗法以及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采用的暴力等以非人道的方法来治疗网瘾;前瞻性的禁止毁损性手术应用于这个领域。这充分表达出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在关注这个事情。但有一些方面,我不是很认同。

  首先它的适用人群是未成年人,但现实是存在很多18岁以上的“网瘾”或“网络使用不当”患者,例如大学生人群中。这部分人群的干预该如何进行?是否可以继续使用电休克治疗,暴力体罚?是否可以使用毁损式手术治疗?按照这个意见,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禁止电击,体罚等非人道的方式干预“网络成瘾”或“网络使用不当”的青少年我是很认同的,但意见中“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如封闭、关锁式干预)”,这一点我是持反对意见的。有真正干预过网络成瘾或网络使用不当青少年临床实践经验的人知道,对于成瘾的患者如果不进行封闭式管理,这种治疗方式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对于上瘾严重者而言,对自己的行为是没有自控能力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式还是可以采用的。所以,对于成瘾患者采取封闭式管理是可以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必须的,当然,并不排除非封闭式管理的方法。如果禁令实施的话,治疗“网瘾”只能采取类似门诊的形式,但实际上,“网瘾”患者很少是主动求医的,大多数是家长欺骗或强迫过来的。他们往往有相当强的抵触情绪,很多人来了一两次就不来了,一回去就又碰网络了,或者躲着家长了。这种方式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而言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第三,它回避了“网瘾”这个概念,改为“网络使用不当”,但没有说明“网络使用不当”尤其是达到重度,即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时候,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如果是,是一类什么样的疾病?这需要明确,如果是疾病,当然是你卫生部管,但如果不是,我觉得应该是教育部来管这件事,因为它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责任首当其冲是教育部。

  重度“网络使用不当”已经是精神疾病

  记:那您的意思是说卫生部用“网络使用不当”的说法回避了“网络成瘾”是否存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吗?

  何:是的。《上网指导》出来后,许多媒体误读,认为卫生部否认了“网络成瘾”的概念。实质上,我觉得更确切的说是在概念上回避了网瘾这种说法,我认为这是不妥的。的确,目前世界范围内对网瘾定义、性质及治疗尚存争议,但这不应成为逃避、采用“鸵鸟政策”的理由。网络的确是可以成瘾的,指导意见中的针对“网络使用不当”的“极少数上网者沉迷于网络,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这种情况进行了一些症状的列举,实际上符合这些症状的人已经是成瘾了,因为这些症状符合成瘾的基本概念:即患者即使意识到某种物质或行为有害,却无法控制自己滥用这种物质或从事这种行为。因此,符合这些症状的人就是网络成瘾,而不能以“网络使用不当”这样模糊的称呼来回避网瘾问题,应该积极对待。

  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网络使用不当”发展到重度,其实已经是一种精神疾病了。但“精神疾病”并不等同于“精神病”,“精神疾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如小儿多动症,属于精神疾病但不是精神病。很多人把它们混淆了。

  记:那您觉得网络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该由哪个部门负责?

  何: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卫生部和教育部分别发文。教育部发一个《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意见》,从教育的角度来引导未成年人、学校、家长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预防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绝大部分都是在校学生,因此由教育部发布是妥当的。另外,卫生部发一个《网络使用不当的防治指导意见》,针对所有“网络使用不当”人群,尤其是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人群,并明确“重度网络使用不当”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是未成年人,规范“重度网络使用不当”(或“网络成瘾”)怎么界定,怎么治疗,怎么预防。针对这样的人群进行干预必须具备医疗资质等等。而不会像现在这样,“网瘾”干预多数是在工商局注册的,卫生部根本管不了。这也导致了管理上的漏洞。甚至还出现导致广西少年邓某的死亡的无牌训练营。

  记:我们注意到《指导》上面对于民间经常说的“网瘾”用了“网络使用不当”这个词来取代。何主任,你是支持“网瘾”的说法还是网络使用不当的说法。

  何:现在“网瘾”这个定义还没在国际上得到共识,但“网瘾”这个现象在国际上已经是很普遍,欧美地区尤其突出。对于判定是否对某样东西上瘾,如止咳药水上瘾,海洛因上瘾或是酒瘾,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看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受损的程度越深,他的瘾往往就越重。《指导》上列出的6种情况实际上是成瘾的一些症状。我认为用“网络使用不当”这个概念是科学的,但是对于达到“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人群,应该明确这其实就是“网络成瘾”了,当然,如果卫生部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网络成瘾”这个概念还没有成为共识,可以暂且用“重度网络使用不当”来代替,但是应该明确说明。

  家庭干预治疗是治疗“网瘾”关键

  记:有调查显示患上网瘾的人群年龄集中在15到40岁之间,其中24岁以下的占51%。何主任你治疗过的“网瘾”患者最大和最小分别是多大。可以说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吗?

  何:最小的12岁,最大的28。我治疗过一个得了“网瘾”和止咳药水上瘾的中学生,他曾经3个月吃在网吧,睡在网吧。最后他父母把他强制过来我们这里治疗。我问他有什么目标或者理想,他说他没有,家里不缺钱。后来了解到这个少年的父母是城中村里洗脚上田的农民,每年吃租金和村中分红就有几十万的收入。父母没有工作,一天到晚打麻将,对孩子疏于管教。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朋友又不多,只能寄托网络,网友,最后又迷上了止咳药水。我曾与他的父母沟通,试图他们进行改变,但他父母很难改变,还是天天搓麻将,家庭关系没得到改变。最后这个少年止咳药水的瘾是戒了,但网瘾还是戒不了,还泡在网吧里。

  记:您的意思说说父母对“网瘾”患者的治疗效果起核心作用?

  何:是的。对于“网瘾”的干预治疗,最重要的是个体的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其中家庭治疗尤其重要,“网瘾”青少年的背后往往家庭系统出现问题。如父母忙,没时间关心孩子,父母离异,缺乏管教,父母关系差天天吵架,这都是很典型的“网瘾”青少年家庭。让父母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做父母的思想教育,父母和孩子一起治疗,重新塑造家庭系统,是戒除“网瘾”的关键一步。如果单方面做青少年的工作,效果往往不好,复发率比较高。

  “网瘾”戒除率还有上升空间

  记:一般“网瘾”戒除后它的复发率有多高?

  何:目前,一般复发率在5成左右

  记:这算是一个高复发率吗?何主任您觉得这个数字还能降低吗?

  何:单纯从数字上来说不算高复发率了,这当然是相对于传统毒品如海洛因的95%复发率而言。我认为通过治疗模式的优化,多种治疗方法的配合使用,复发率有望可以降低到20%。如果能达到20%我觉得已经是很成功,很成熟了。所有成瘾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复发率都不可能达到0%。

  采访后记: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领我们驶上了前所没有的信息高速公路,但也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譬如说“网瘾”。杨永信事件被曝光后,大批记者蜂拥而至。一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继续接受戒瘾治疗一度阻扰甚至动手打记者,家长痛苦地对记者说:“谁能治孩子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一个用“电击”这种惨无人道的方法逼迫青少年屈服的医生竟然成为许多家属心目中的恩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这无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网瘾”少年的家长们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无助。“网瘾”迟迟不定性,“网瘾”治疗的规范准则迟迟不出台。治疗“网瘾”的机构一日没有得到相关法律的规范与相关部门的监管,五花八门的戒瘾机构仍会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谁来保护那些沉迷网络的少年和他们的双亲?他们将继续煎熬着,等待着。(39健康网:罗平)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甲型H1N1流感来袭 专家解答如何预防与治疗

  惊!小心340万淀粉做的假毓婷假wei哥

  私宰肉、注水肉黑幕大起底

  奇闻之接吻也能增强免疫力(图)!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谁让我的宝宝成了畸胎?

(实习编辑:张雯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杨大坚主任医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赖维主任医师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 朱伟力副主任医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