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三级医疗机构的布局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扮演着居民健康的“守护人”。新医改也一直注重“保基本,强基层”。6年以来,基层医疗卫生取得了哪些成绩?小编用数据告诉你。
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补助为15元,到2014年,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37.7元。2015年,服务项目已经增加到了12类45项。
各个服务项目惠及群众众多:高血压管理人数8628万,糖尿病管理人数2419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人数315万,老年人管理人数1.3亿,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有65.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了89.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了90%。
95%以上的新农合参合率
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5年的500元,其中政府投资380元,个人120元。
2014年,住院实际报销比达到54%,门诊实际报销55%,22种重大疾病的实际补偿比达到70%左右。
通过新农合基金购买的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在基本补偿的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
90多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09年以来,中央投入近600多亿元支持4万多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化解历史债务。
2014年底,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7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8669个,服务站2.6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4.5万个,门诊部(诊所)20万个,基本实现了每个街道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卫生室的目标。
10亿财政培养基层卫生人才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将近10亿元为基层培养人才,基层卫生人员学历结构和执业资质明显改善。
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从医改前的22.5%,上升到45.6%。
村卫生室人员中具有执业医生人员的占比从11.5%,提高到21.1%。
接近140万的村卫生室从业人员有将近1/5是正规执业医生,不光是赤脚医生在为农民服务。
但同样有不可护士的问题。
2009——2014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在增长167.6万,其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仅占16.8%;全国床位增加176.6万张,基层医疗机构新增床位仅占13.8%。
86%村卫生室实施基药制度
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86%的村卫生室已经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
93%的县落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的收支差额补助,各地均出台了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编制标准,并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绩效考核,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数翻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数从2008年29.6亿次,增加到2014年的44.1亿次。
入院人数增加,从2008年的3594万,增加到4074万,增加了480万。
然而,2009——2014年的对比数据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从61.8%下降到57.7%,出院人数占比从31.6%下降到20%。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有所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医生日均担负门诊人次从2009年的14次增加到16.1次,乡镇卫生院医生日均担负门诊人从8.3次增加到9.5次,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日均担负住院床日从1.1床日增加到1.6床日,增加了45.5%。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1.57,低于5.27的全国平均配置水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0.77,也低于2.04的平均值。
医疗费用控费合理
2009年——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仅仅增加1.8%和3.7%,与大医院的费用的上涨形成鲜明对比。
2014年,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费用是1388元,是二级医院的1/4,三级医院的1/9。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