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项目上层次上水平,我们改变既往培训由承办单位一包到底的做法,坚持开放培训、开门教学,整合利用好省内、国内的优质教学和医疗资源,搭建一流的师资、基地平台。项目实施以来,先后聘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研究中心、WHO人力资源合作中心、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卫生厅等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专业学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培训师资,占培训师资总数的85%。四川省卫生厅、中国医学科学院专门下文,将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CDC等国内医疗机构作为培训基地,承担临床培训任务。根据项目办无记名调查,91%的学员认为授课师资学术水平高,教学艺术强。
(四)坚持效率导向,构建精品管理模式
职责清晰的三级组织管理模式
一是行政部门抓组织促推动。省卫生厅、6个地震重灾市州卫生局、18个重灾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一把手为组长、相关领导和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二是合作三方抓协调促顺畅。基金会、医科院、省卫生厅三方指定专门人员负责项目联系协调。半年来,基金会韩卫强副秘书长、医科院医管处王海涛处长先后三次来川与省卫生厅领导、6个市州卫生局领导及学员选派单位领导沟通协调,给予具体指导,磋商解决培训中的具体问题。
三是教学单位抓落实促质量。为保证项目实施落到实处,医科院及其4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项目教学单位均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项目具体运作。为保证质量,项目办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主组建了教学专家组,负责项目论证、教学指导和质量评估工作。
“关口”前移的经费管理模式
为保证项目捐资人的合法权益,省卫生厅党组按照国家对公益性项目管理的要求,专门出台了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统一管理、预算审批、分项划拨、决算监督”的经费管理制度,前移专项资金管理“关口”,保证了资金安全。
以人为本的学员管理模式
参训学员来源不同,年龄、经历不一,自身需求多样。针对学员的这些特点,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学员日常管理。一是学员管理重自治。每期培训均公选班长及小组长,同时按一定学员数量标准配备班主任,健全班级组织,实施“三自”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二是考勤管理、安全管理严标准。各子项目均制定了学员管理办法(手册),对学员的考勤、外出、三防作出严格的程序和奖罚规定,保证他们勤奋学习,安全培训。项目启动以来,各子项目出勤率均在98%以上,未发生一起安全事件。三是后勤服务重优质。学员食宿保障严格按照省卫生厅批准的预算标准落实到单位或个人,住宿、就餐环境标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同时,我们为学员安排了每月一次的集体大会餐,既提高了伙食服务水平,又为学员提供了深入交流沟通的条件。
(五)坚持效益导向,构建基层适用的推广模式
借助媒体资源,提升项目影响
为展示社会各界对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爱心之举,反映项目对灾区卫生工作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我们注重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截止目前,国内平面媒体刊登项目消息6条,电视媒体报道3次,政府和各类公众网站登载1300余条。这些工作使项目的知名度、影响力得到逐步扩大。
开展项目跟踪,提高培训质量
项目实施以来,我们采用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员受训后的工作表现与业绩进行跟踪评价,了解项目对其个人发展的提升和促进作用,改进培训工作。即将启动“健康中国工程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组织项目合作三方赴6市18县进行的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和树立参训学员先进典型人物。今年10月将召开项目总结大会,对优秀学员、精心组织的先进地区与单位进行总结表彰,不断提升项目影响。先进地区与单位进行表彰,不断提升项目影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血管健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