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医改方案即将颁布实施之际,再次就新医改的五项重点工作提出建议,期盼完善后的新医改方案实施真正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一、建议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医改原则,切实实行“医药分开”
“收支两条线”并不等同于“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是一种财务管理方式,而“医药分开”是管理体制的改革。
“医药分开”是一种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日本自1956年实行《医药分业法》以来,一直在实施渐进改革,逐渐将社会药房配药的比例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10%上升到了现在的大约 55%。美国1951年通过的Durham-Humphrey修正案严格区分了药剂师和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同作用,2006年美国社会药房的处方量占全年处方总量的73。16%。
建议实施“医药分开”先从社区医疗机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全国已经有34万家的零售药房,完全有能力满足全社会药品的需求,通过几年来GSP的实施,在保证药品质量和提供药学服务方面比社区医疗机构药房做得更好,而且运用的都是社会资金,社区医疗机构不适宜再建药房。否则,在社区医疗机构将再次滋生“以药养医”现象,不仅将增加国家公共财力的压力,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建议新医改政府财政投入“补需方”
3年投入8500亿元,这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但8500亿对新医改的投入是不够的,因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设施设备的投入是无止境的。要让政府的投入真正发挥作用,那么政府对医疗的投入方式是很重要的。供选择的方式有:投入补供方(医疗单位),或者投入补需方(患者),或者两者结合的方式。表面看只是补前或补后的简单区别,但在实际运行时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却大大不同。
按国务院《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指出: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我国14亿人口,那么投入8500亿,这三年的平均投入将达到达675元/人。如果用这笔经费通过国民健康保险的方式(补需方)购买医疗服务,由患者自由选择满意的医院,利用市场机制,创造竞争平台,这样医疗机构才会有危机意识,不仅不会出现医院服务质量滑坡现象,而且对医院服务标准要求更高,对医院管理将提出更高要求,医院将围绕“患者满意”下功夫,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有些国家和地区采取“补供方”的模式,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医疗资源和经费的“短缺”。比如英国、我国香港地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的香港模式,提供人人享有的免费和低价医疗服务,但看专科医生的排队已排到1到3年左右了,据报道等待专科服务的病人已好几万人,而第一次专科检查要排到1年以后,这是最典型的短缺经济。英国多年来也困惑于同样的问题。
三、建议明确政府定位,引入竞争机制
“政府主导”不等同于“政府包办”。 只有政府主导,没有市场竞争机制,新医改难以成功。建议在满足全民医疗保障的多层次需求方面引入竞争机制,要在医院与医院之间、医药企业与医药企业之间、保险执行机构与保险机构之间建立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竞争充分了,最终受益者才会是老百姓。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和人民逐步富裕起来,但政府的财力也毕竟有限,而需要投入的方面又太多。目前国际上的医疗体制无论是“德国模式”、“英国模式”还是“美国模式”,均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财政压力巨大。
建议政府将制定政策、监管、提供服务这三项职能分开,提供服务的职能可实行市场化。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新医改具有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杨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