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埂的天,蔚蓝、宽广,却扫不去上海女足队长高燕心中的那丝愁云。
春城气候宜人,训练之余,高燕的心一直牵挂着浦东下南路上那个只有40平方米的家。少小时父母离异,高燕和妈妈相依为命,过得也算平静。可5年前,母亲突然患上尿毒症,从此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压在了这个姑娘身上。
日前在海埂基地,面朝滇池,高燕敞开心扉,向本报记者吐露心声,“不踢球的那一天,我想把我的肾捐给妈妈。”
晴天霹雳
高燕的足球生涯从9岁起步,妈妈一路相随,风里来,雨里去,护着她走上足球之路。十几年来,只要女儿在上海比赛,妈妈肯定到场观战。
女儿的球越踢越好,妈妈喜上心头。但母亲最看重的,还是培养孩子的品性。周末回家,高妈妈都要不停地叮嘱女儿要多关心队友,遵守队规。当然,高燕打小就很争气,从区体校、市少体,到上海女足,队长的袖标始终挂在她的臂上。
1999年是中国女足的分水岭。从那以后,中国女足开始走下坡路。可2004年是个例外。当时,高燕和队友在世青赛半决赛上,成功盯住了玛塔和克里斯蒂安尼,最终把世青赛银杯带回祖国。商瑞华时代,她还披上了国家队19号战袍,更让母亲骄傲。
2006年5月,高燕阿姨的一个来电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当时,高燕正在韩国参加俱乐部比赛。阿姨电话里告诉她,妈妈生病了,但没说明具体病情。心急如焚的她回到上海后,直奔医院,见到浮肿得不成样子的母亲,呆呆地站在了病房中央。“我妈妈到底怎么了?”她含泪找到医生。“你妈妈得的是尿毒症。”“不可能!”她根本不敢相信,妈妈平时体格强健,印象里连感冒都没有过。
撑起家庭
妈妈确诊时,高燕只有21岁,正是贪玩、好动的年龄。按规定,女足每周放假一天,队友们回了家,“疯”还来不及,可高燕走出东方绿舟便横穿上海,直奔浦东的家。放下书包,就开始照顾母亲,整理房间,把一周剩下来的衣服都洗干净……
对于高燕一家,最难的是妈妈刚生病的那段日子。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高妈妈月收入不过数百元,住进医院,第一笔治疗费就是4万元的“天价”。拿到单子,高燕二话没说便把此前积攒3万元钱全部取了出来。“还是不够,怎么办?”母女俩为难了。后来,还是当时的领队孙琦敏解囊,才帮助她们渡过了难关。
尿毒症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医药费逐渐累加,高燕当时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元,从不开口向人借钱的高燕,不得不一次次向亲戚朋友求援。不过,每次她只要一拿到工资,马上就去还钱,从不耽搁。这些年下来,高燕为母亲至少付了30万的医药费。
长时间做血透,高妈妈的手上鼓起了3个大血包,每次输液需要8小时,特别慢。一次,母亲住院,女儿打完联赛,从机场直接奔到病房陪护。从晚上12时到次日早上8时,小姑娘几乎没合眼。太阳还没出来,高燕终于熬不住,发起高烧,跟妈妈成了病友,一道吊盐水。
坚强妈妈
每一周,高妈妈除了要自己去医院血透三次,还得吃下五六十瓶药物。卧病5年来,高燕从没见母亲在她面前流过一滴眼泪。“妈妈是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也有一颗坚强的心。”
有一次,高妈妈手术,女儿在日本比赛。出国前,她和妈妈说好,术后要通电话。可当天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阿姨的声音。“当时,我心里就有点疑虑,说好了妈妈打电话给我的,是不是手术没成功……”她开始胡思乱想。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