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部官员通报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有关情况,回应了乳品新国标实施一月后公众的质疑。此前备受质疑的是有关“生乳安全标准”的两项指标——蛋白质含量与微生物限量:1986年“国标”中,规定蛋白质最低值为2.95%,而“新国标”却降为2.8%;而微生物限量由每毫升50万个增至200万个。对此,卫生部称是尊重现在国内养殖现实,符合我国生乳生产实际。
2010-07-15也许,得意洋洋地炮制“五常大米”的人,也会喝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炮制“毒奶”的人,也会吃地沟油炒出来的菜;炮制地沟油的人,也会吃抗生素过量的鳝鱼。于是,害人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这便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个萦绕在食品行业的怪圈,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2010-07-15水污染事件败露之后,紫金矿业发布公告表示,渗漏事故原因主要是前阶段持续强降雨,致使溶液池区域内地下水位迅速抬升,超过污水池底部标高,造成上下压力不平衡,形成剪切作用,致使污水池底垫多处开裂,从而造成渗漏。基于这种判断,紫金矿业副总裁刘荣春在接受采访时称,此次渗漏主要与自然灾害有关,不可预料。紫金山铜矿所在的福建省,“持续强降雨”年年都有,为何唯独今年发生污水渗漏事故?
必须承认,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食品行业的安全卫生标准档次确实还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但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发展中国家的人还是发达国家的人,大家都是人,没有谁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没有谁特别能够百毒不浸,中国人的胃不是天然的能耐大一点,吃了有毒食品,该生什么病还是生什么病。在安全面前,人人平等,这决定了我们不能搞食品卫生偏低的特殊化。
“少女怀孕”已成为我国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危机,因为这些少女是未来的妻子和母亲。由于过早地怀孕和接受人工流产,使稚嫩的子宫受到伤害。而且,有些少女从初次怀孕到最终结婚要想做母亲的若干年内,可能不止一次地做人流甚至大月份引产,伤痕累累的子宫难以孕育健康的胎儿,甚至根本不能生育。
2010-07-14一个出生不到一周的婴儿,79小时内做了189项检查,其中包括艾滋病、梅毒、类风湿、糖尿病等项目,面对很多如同“套餐”性质的化验,家属觉得被医院骗了。
2010-07-13在我看来,如何消灭“189项检查”,出现更多“一毛钱处方”,重塑医德医风,还需要我们深深的思考。
2010-07-13网上药店开办的便捷性和对非法打击的薄弱性,给了网上非法药店疯狂的空间;因为产品免税、劣质、蒙骗等,网上药品又有着巨大的价格优势。从2008年到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虽然陆续曝光了200多家网上黑药店,但因单兵作战和网络服务器跨区域、跨境,加之各地电信运营商见利忘义对药监部门号令不买账,网上非法药店玩起“死猪不怕开水烫”,药监部门监管只能长期一头雾水。
事实上,“麦乐鸡事件”只不过是“洋快餐”卷入食品安全事件的最新案例。2005年,根据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出的安全警告,我国开始大规模追踪含有“苏丹红一号”色素的食品。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广州等多地的亨氏、肯德基店检出了包含“苏丹红一号”色素的产品。
据报道,甘肃、青海、吉林等地又发现了三聚氰胺毒奶粉!原本以为2008年爆发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中国乳品业会从此风清弊绝,人们真的可以喝上放心奶了,然而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唯利是图者根本不会洗心革面,以身试法者依然前赴后继。
2010-07-12现在的大学食堂多实现了教育产业化,变成了一个个经济实体。食堂自然希望从学生身上最大限度赚钱。而赚钱的主要途径就是多卖饭菜,降低饭菜成本。一些大学食堂为了多卖饭,一两、二两饭不卖;为了多卖菜,小盘菜拼盘菜不卖。由于消费对象固定,一些食堂经营责任心下降,就把又涩又硬的馒头等劣质食品卖给学生。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不浪费吗?
麦当劳自然不愿充当“主动向消费者公示食品添加剂含量”的先行者。相关媒体调查显示,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监管,仍存在巨大的漏洞。由于《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只规定,所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必须在包装上毫无保留地进行明示,因而如业内专家所言,“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只能主要依靠生产企业自己”。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还是为了维护行业潜规则,麦当劳当然都不会去当这只“出头鸟”。
药监系统高官次第落马,折射出医药行业商业贿赂万象。环环相扣的审批环节与行业暴利,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商业贿赂在各行各业中都会出现,为何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愈演愈烈,以致窝案连发?
2010-07-11美国日前爆出,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两种化学成分:一种是含有玩具泥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另一种则是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麦当劳中国公司对此发函回应称,这两种物质含量均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2010-07-08媒体近日报道,著名快餐企业麦当劳生产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动植物油脂防腐剂特丁基对苯二酚。麦乐鸡到底还能否食用?舆论一片哗然。
201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