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塑化剂泛滥 沉默不是正确应对之道

2011-06-01 13:56:00中国经济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台湾“毒饮料”事件继续发酵。事实上,台湾毒饮料事件,可能仅是塑化剂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由于“塑化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大陆在日常对食品的检测中并不包含该项目。

  台湾“毒料”事件继续发酵。事实上,台湾毒饮料事件,可能仅是塑化剂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由于“塑化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大陆在日常对食品的检测中并不包含该项目。

  就在几天前,一家国际环保机构公布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国内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塑料玩具,含有危害儿童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其实就是塑化剂。

  塑化剂在台湾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警觉和严肃处理,而在内地,公众却还只能依赖媒体告知的一些常识,诸如去正规商场购买有“3C”认证的产品,予以自规避。甚至于,除了玩具之外,我们日常饮食中到底是否接触了这一物质,也还是个未知数。但从港台的检测来看,显然很难幸免。

  到目前为止,内地仍没有出台一个控制“塑化剂”的规范标准,但这并不是可以允许有毒塑化剂存在于玩具和食品中的理由。食品生产领域逐一曝出的安全危机已经表明,我们的标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还落于生产实际,当年的三聚氰胺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因为标准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从最早的苏丹红到现在的塑化剂,监管部门也一直是跟在有毒食品和用品后面疲于应付,却常常还是按下了葫芦浮起瓢。

  标准的内外有别,本身就说明我们的安全标准存在一些漏洞,而在问题曝出来以后,还因国标没有规定而迟迟不见处理,就更显得不负责任。台湾的塑化剂风波和国内“毒玩具”的曝光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但随后官方的处理态度却明显显出差异。内销标准是否存在漏洞?对生产、销售“毒玩具”的商家会如何处理?如何避免“毒玩具”的进一步泛滥?甚至于,我们是否正在吃下含塑化剂的食品、药品?迄今为止,这些消费者心里的疑问,还不见有相关部门出面解释。

  相关企业在忙着将海外市场的产品予以回收和下架的同时,却用一句简单的“在中国大陆市场生产的产品安全”来敷衍内地消费者,这实在是对内地消费者权益的极大漠视,也是对内地监管部门履职的讽刺。而质监部门的沉默,更是对这一切的纵容,将对有毒用品的辨别责任,完全交给消费者在购买环节承担。选择性不失明和沉默,显然不是长治久安之道。

39揭秘塑化剂DEHP的危害:

专题:台湾塑化剂事件波及大陆 揭秘身边的塑化剂DEHP

39声音:塑化剂事件是食品安全走向完善的一阵痛

专题:台湾塑化剂事件波及大陆 揭秘身边的塑化剂DEHP

【最新报道】台湾塑化剂污染食品事件最新消息

【释义】塑化剂是什么?为何非法添加进食品?

【危害】塑化剂DEHP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对策】摄入塑化剂后该怎么办?

【毒饮料】台湾94种含“塑化剂”毒饮料名单

【毒食品】受塑化剂污染产品名录(果酱、果浆、果冻)

【毒食品】受塑化剂污染产品名录(胶囊锭状粉状之型态)

(责任编辑:何颖)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容星耀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周佩明副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 陈芳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