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医院被称为百姓贴心医院。可最近有市民反映,南京栖霞区龙潭医院,原本是一个规模较大、设备齐全、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区级平民医院,现在却成了一个空壳医院,很多房子空空荡荡闲置着,很多时候只看到一名医生在为病人看病,令人可惜。对此,龙潭医院后勤负责人王先生说,目前医院正常工作就在两到三名人员,他们负责内科和外科。(12月7日《南京晨报》)
一个医院,最核心的资源是医疗人才与医疗技术。当这种资源被彻底抽空后,“空壳医院”即随之出现。南京这家公立二级医院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曾经有50个以上的医护人员,一些常见手术都能做。但现在,注册的仅剩下3名医生。受害的自然是辖区的基层老百姓。因为他们看病的成本无形中因此增加了。以前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病,现在却要到距离居住地很远的主城区医院就医。
在基层医院,还存在着不少这样的“空壳医院”。医疗人才总在向大城市、大医院、那些经济待遇好的地方流动,不少医院因此被悄悄地“抽空”。基层医院往往被视作为跳板,一旦医生具备了行医资格,积累了工作经验,他们将会毫不犹豫地辞职离去。
市场规律让最好的医生向城市及大医院集中,不发达地方的医生在向发达地区源源不断地“输血”。时间长了,贫困及弱势之地开始呈现出这种“被抽空”之痛,“空壳医院”就来了。
优质资源过于集中,未必是一件好事。正如前面阐述的那样,“弱势”区域的民众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在看病贵的成本中,他们得加上更为沉重的间接成本。一旦患上稍微棘手的疾病,就得远离家门口,到“北上广”那些大城市求医。与那些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的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得牺牲更多的交通、住宿、时间成本。还可能会造成“大医院病”。人们看病,习惯于挤大医院。即使大医院再如何扩张,都难以满足这种畸形的现实需求。
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当然不是。如果我们愿意承认,每个公民的医疗待遇及福利是平等的。但市场却有盲目的一面,单单靠市场手段来配置医疗资源,在一种“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它最后必将产生这种卫生待遇的不平等,加剧看病难贵的社会问题。
出现这种现状。一者,与当下医生的劳务价值评判体系的缺陷有关。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在比较科学的评判标准体系下,医生的职称及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年薪。比如,同为内科主治医生,他们无论是在哪家哪一级别医院工作,主要收入基本相差不大。在基层医院工作,还可能享受专门的政府补贴。与之相比,我们医生的主要收入却是由他们在哪一级别的医院和城市、是否在管理职位上,以及病人数量及用药数量这些实际因素决定的。一样是内科主治医师,在低级别的医院可能只能领到两三千元的工资,但在高级别医院,你却可能收入过万元。医生想不向上走,那才是怪事。
二者,良性的医疗分工还尚未真正形成。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各自为战的格局。在发达国家,公立大医院是不设置门诊服务的,将初级医疗这一种服务让渡给基层医疗机构做,而把主要资源与精力集中在解决疑难危重疾病上。但在我们这里,不管多高级的医院,都想成为高大全的医疗航母,不愿意放弃一般门诊服务,不愿意牺牲这一块的收入,反而凭借资源优势参与这一种服务的竞争。不断扩张,自然需要不断囤积医疗人才。在客观上,不幸中就悄悄把低级别的医院给抽空了。
无论如何,在缺医少药的基层,不应该也不允许出现这样的“空壳医院”,这应该成为一种共识。要想真正办活办好基层医院,留得住医生,让好医生愿意下沉,政府部门必须在医生劳务薪酬评价体系上动手术,制订更为科学的标准,以及在医疗资源配置及分工调控上更“给力”,通过逐步实行“三级分治”,减少恶性竞争,让医疗格局向公平、高质量、多选择、高效率、成本控制等方向前进。
(责任编辑:宋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