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 ,第七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重要环节之一的“生而罕见 唯爱无憾”罕见病研究新进展及医疗保障新思考专场讨论会在上海举行。在专场讨论会上,来自政府、医疗单位、患者组织、专家委员会、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了改革新政下中国罕见病与孤儿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罕见病用药获批加快
当前,全球已知罕见病约有7000种,按照五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率测算,预估我国罕见病患者总数不低于2500万。公开数据显示,全球仅有5%的罕见病有对应的治疗药物。
当前这些全球上市的罕见病药物仅覆盖44个病种,多数罕见病还处于无药可治的状态。罕见病作为一个整体其实并不罕见,但对于单个罕见病病种,无论在新药研发还是临床治疗方面都面临着较大挑战,很多罕见病认识水平低、误诊率高、药物可及性也很差。
近年,尤其是进入2018年以来,国家对罕见病患者和诊疗的关注越来越多,在相关药品审批和准入方面也在加快动作,这对罕见病患者来说都是很好的信号。
2016年出台了《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的意见》,对罕见病的治疗药物加快审评,之后又陆续出台《关于鼓励药品创新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关于优化药品注册审评审批有关事宜的公告》、《接受药品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技术指导原则》,以及待颁布的临床急需药品有条件批准上市的技术指南等重磅文件,这些均对加快罕见病药物审评审批带来了利好。2018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专题研究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进口问题时,提出对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和防治严重危及生命的部分药品简化上市要求。
截至目前,在CDE发布的32批优先审评品种名单中,共543个品种中涉及罕见病用药的有51种;此外,8月CDE发布的《关于征求境外已上市临床急需药品名单意见的通知》中,公布的48个品种中涉及罕见病用药的达25种。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目录包含121种罕见病,多位专家和患者表示,这对中国罕见病领域治疗来说具里程碑意义。
从大趋势来看,罕见病的国内研发环境和政策支持与此前相比可以说得到较大突破。
罕见病药研发和可及性挑战仍艰巨
虽然国内在推动罕见病药物的审评审批方面做出了努力,但罕见药的研发和患者能否可及仍然是罕见病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丁洁在会上表示,80%的罕见病与遗传有关,50%的罕见病是在儿童期发病,死亡率非常高,终身难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一方面,从医学角度说,罕见病涉及的临床亚专科非常广,和其他疾病不同。“现在对罕见病发病机制研究不足,对治疗靶点的研究也不够。”
罗氏全球药品开发上海中心神经学领域临床科学家张巍峰介绍,由于罕见病的发病数量比较少,所以罕见病的疾病机制、样本数量或是临床研究的耗时、实验的终点设置本身都是相对困难的过程。2017年罗氏研发投入达106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投入在罕见病领域,目前进入临床研发阶段以及上市阶段的罕见病药物共有9个,适应症12个,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临床实验超过52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投入。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罕见病的研发也在通过个体化医疗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优化。专家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罕见病是可致病基因的极端表现,通过对极端病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疾病机理的认识,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个体化医疗使得每种疾病更精准细分。
罗氏制药医学部副总裁李玮介绍:“依靠在个体化医疗领域积累的优势,罗氏已在罕见病领域已开发出针对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DMD)、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亨廷顿舞蹈症、多发性硬化症(MS)、抗NMDA受体脑炎等治疗药物,其中有的药物正在早期研发阶段,有的药物研究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还有的药物已经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并已经开始获批上市。”
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除了是否有治疗药物成果落地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具备支付和承担能力。实际上,多地已在探索如何通过医保等途径解决罕见病用药的支付难题。例如宁夏四部门联合发文将戈谢病纳入医保;青岛对13种罕见病特效药纳入救助站药物清单;浙江省将戈谢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症)、苯丙酮尿症纳入罕见病医疗保障范围,成为对罕见病药的一个重大前进等。虽然各地在做出不同的尝试,但在国家层面还未出台一个统筹式解决办法。
罕见病发展中心高级顾问、青岛市社会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刘军帅分析,当前这些模式都是由当地政府主导,部分病种多方共付的模式,具有政府多部门联动、社会多方资源共享的特点,但由于各地情况不一,罕见病用药保障受医改格局、医改观念、基础要素、资源配置等制约和影响,全国推广还是有不小难度。
另外,刘军帅指出:“其实即便罕见药进了医保目录,未必就能报销,现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这涉及到很多环节。这带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罕见病目录出台了,但罕见病目录不是医保准入目录。”他进一步补充,医保支付标准、目录与价格管理、处方管理等均还存在问题等待解决。“即便是出了罕见病相关文件,但目前很多标准都是相对模糊的。我们的患者没有数据,危害性、可治疗性等也没有可量化的指标。所以很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条件太模糊,无法操作。”刘军帅认为,将罕见病政策解决方案独立出来,对罕见病病用药进行单独筹资单独支付,可能是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
作为罕见病患者群体代表,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创始人、主任黄如方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中来,让更多孤独的罕见病患者看到希望。对于国外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可以纳入更多中国患者参与到全球试验中,加快救命药在中国上市。此外,希望罕见病能获得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帮助罕见病用药推进医保的进程,真正解决罕见病患者的治疗难题。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2.28日国际罕见病日专题,解释国际罕见病日涵义,专家讲解成骨不全、血友病等罕见病的预防治疗,走进罕见病患者家庭,直击其生活状态。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