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些突发性的重症“三无病人”,家属不在场,无法对手术进行签字——很多医院确实面临着两难的尴尬境地:不及时抢救,病人有生命危险;及时抢救,又违背了相关法律程序,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和医疗费拖欠。从这个角度看,修改相关法律赋予医生自主抢救权利、设立“急救慈善基金”,很有必要。但问题是,自主抢救病人权为什么是“免除一切责任”的权利?
按理,权利和责任、义务是对等的。法律赋予了多大的权利,就要相应地承担多大的责任和义务,这天底下从来就没有脱离责任而存在的孤立性权利。譬如,政府官员被赋予了公共管理权,其就要确保管理权用于社会发展、为大众谋福祉,滥用权力就会被法办。那么,显而易见,医生拥有了紧急情况下自主抢救病人的权利,就无法回避附着于这一权利之上的相关责任,用最大的责任感去完成权利的实现,“失职”就要被“问责”,这才是权利赋予的基本要义,岂能要权利而放弃责任?而事实上,如果没有责任作为基础,自主抢救权就会无形中变成一种医院怎么都有理的“特权”——本身就无法确保权利的正义性。
由是观之,所谓“自主抢救病人免责权”是一项伪权利。如此“自主抢救病人免责权”的伪权利设计逻辑,折射出浓浓的部门利益偏私心态:医院只有在不能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也必须要消除一切利益损失的前提下,才能展开对“三无病人”的紧急自主抢救。言下之意很明显,这两项“条件”不得到保证,医院见死不救就是“有情可原”的。
毫无疑问,医院不是“公益志愿者”,不能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而现行“先签字再抢救”的医疗程序制度,也确实对医院在紧急情况下的自主抢救积极性产生一定的“打击”作用。因此,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和紧急情况医疗救治制度,消除医院的后顾之忧,是应有的题中之义。但在制度健全和法律完善的同时,医院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应随之提高而不是淡化。甚至可以说,从现实来看,医疗机构强化自身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远远比“扩大权利”更重要、更迫切。
(责任编辑:姚青)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诊)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