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2007年保健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事件

2008-02-15 15:02: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08年伊始,我们一起来回顾2007年保健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事件。

  事件1:保健行业高层频繁离任

  回顾:

  2007年是中国保健行业的调整年,深度调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层人事频繁变动。这一年中,多家知名企业的最高领导人纷纷离职:4月,珠海天年董事长金锐悄然离职,加剧了业内针对会议营销前景的争议;11月,兰先德总裁涉嫌违纪违法离开了创业16年的交大昂立;12月,蚁力神董事长王奉友离任赴刑。

  直销行业的动荡更为剧烈,在欧瑞莲的中国执行总裁陈海琳宣布辞职之前,2007年先后有如新中国区总裁邱锦云、康宝莱中国区总裁钱港基、中脉科技集团的直销总裁蔡耀光、天狮中国区总裁郑凤强、新时代副总经理兼市场总监刘贵生等等因各种原因离职。一年之间有如此多首席长官离职的景观,在保健业20年历程中绝无仅有。

  点评:行业探底,凸显人才匮乏瓶颈

  目前,保健行业确实面临有史以来最多的困难:消费心理畸形、产业政策滞后、企业竞争惨烈、行业信誉缺失、产业数据贫乏、基础研究薄弱等等。但是,最严重的莫过于缺乏优秀人才——面对与GDP同步递增的保健品购买潜力,企业要有所作为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并仰仗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果断行动来打破僵局。几位首席创业长官突然离开,而新人的接替能否力挽狂澜尚有待时间来考验,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确实给企业和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期盼:希望2008年能诞生出保健行业的张瑞敏、江南春等人才,以及堪比海尔和分众的辉煌业绩。

  事件2:王老吉神话启动功能饮料市场

  回顾:

  已经进入寒冬的北京,各大超市中最大的堆头是王老吉凉茶,2007年王老吉凉茶的销售额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04年,王老吉凉茶销售额不过14亿元,2006年达到近40亿元,2007年销售额有望突破70亿元,据称2008年的目标是冲击100亿元新高,王老吉凉茶几乎创造了继“三株”之后的第二个销售“神话”。

  凉茶原本是一款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地方食品,王老吉凉茶早于1999年即获得了保健食品证书,批准功能是清咽润喉,主要成分是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等。按照卫生部2002年2月28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夏枯草不属于“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即不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王老吉凉茶因生产原料中仍含有夏枯草而引发争议,后凭借其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由,暂时逢凶化吉。

  王老吉遭遇的夏枯草争议,只是加多宝集团面对的问题之一。王老吉凉茶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双重身份,也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尽管王老吉凉茶在广告宣传中声称“祛火”功能被指涉嫌夸大功效宣传,其市场奇迹仍然引发饮料投资人开始“群体上火”,大批企业开始涌入功能饮料市场,仅凉茶品牌已多达数十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点评:策略对路,传统模式仍可创造奇迹

  2007年,王老吉凉茶无疑是市场的宠儿,让众多同行羡慕甚至嫉妒。创新的产品定位、强大的宣传攻势——准确的渠道选择,不仅撬动了有巨大购买能力的中青年市场,而且使得极为传统的凉茶喝成了时尚。凉茶新喝法、饮料(保健)新概念、好喝的“祛火药”和时尚新礼品,无一不牢牢盯准目标消费人群的需求,加上品牌、渠道和团队的综合优势,王老吉自然火了一把。

  在保健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时,众多企业纷纷通过模式和产品结构的改变寻求突破,而王老吉凉茶凭借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依托传统模式销售单一的产品,反而创造了更为经典的成功案例。这给保健行业带来的深刻启示是:保健产品消费潜力巨大,研究顾客的需求可能比探索模式更为有效。

  事件3:加强行业监管法规纷纷出台

  回顾:

  为规范保健食品的市场,确保保健食品行业良性发展,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等部门相继出台法规,分别从准入、生产、流通等环节加强行业监管。

  已出台的法规有《保健食品命名规定(试行)》、《食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发布企业信用管理办法》等。

  点评:政策是拉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保健食品行业还在起步阶段,无论从消费者心理、政府出台的政策还是企业的投资心态都很不成熟,保健行业一直在困难中前行。而在诸多影响保健行业发展的因素中,政策的作用尤为突出。2007年各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法规出台,透视出政府对这个行业的高度关注,其中相关部门开始改变施政理念,开始尝试听取专家和主流企业的心声来完善法规。法规的完善必将进一步调动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和坚定企业的投资信心。

  事件4:中国保健协会力推行业诚信

  回顾:

  2007年初,中国保健协会将该年度的工作主题确定为“诚信年”,旨在通过组织一系列的企业自律活动,从根本上改变行业性的信誉危机。中国保健协会在“2007诚信年”活动中,开展了百家企业签订《诚信与企业社会责任公约》活动,以及第二届中国保健品公信力论坛、保健品公益广告评选等活动,增强了业内企业的和谐共生意识,对改善保健行业的生态环境以及扬优抑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着自律经营、减少内耗和团结自救的基本原则,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2006年倡议建立的由大型企业组成的“名企市场联盟”,不仅制定了降低内耗的行业公约,而且开展了与大卖场关于进店费用的联合谈判,取得了主动权和有利的经营条件。

  保健行业的地域性经销商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2007年,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把工作重心定位于这一行业的弱势群体,倡议发起和推广“经销商俱乐部”活动,并先后在深圳、北京、厦门、武汉等分别举办了互助联谊活动,为在行业第一线的经销商们搭建了“维权、互助、共赢”的平台,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经营水平和自觉维护市场秩序的意识。

  点评:依靠规则和自律改善生存环境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协会作为第三方机构,是与消费者、政府、企业并列且不可替代的主体之一,如果没有成熟的协会组织,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仍然是不完善的。因为消费者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政府为规范行业制定规矩,企业投资经营利人利己,而协会承担的责任是通过制定行为规则倡导企业自律,从而发挥维护行业秩序、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事件5:“维生素等于毒药”谬论风起

  回顾:

  2007年3月,某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名为《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一项颠覆常识的最新研究显示,长期服用维生素明显增加死亡率》的文章,文中提到:服用维生素E死亡率增加4%,服用β胡萝卜素死亡率增加7%,服用维生素A死亡率增加16%……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致使维生素类保健品销量一度下滑,行业声誉蒙受重创。同业人士惊呼“这是维生素行业的灭顶之灾!”同样,保健品行业不仅面临生存的质疑,还在背上骗子的黑锅后又扣上了毒贩的帽子。

  点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事件

  “维生素是毒药”的结论不仅缺乏依据,而且是凭空想象。但是借助媒体来散布,其用意所指绝对不能忽视!从行业的角度出发,我国保健品行业仍然徘徊在起步调整阶段。目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植物提取物等膳食补充食品的安全性毋庸置疑,但面对琳琅满目的膳食补充食品,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和搭配尚缺少充分的科学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和研发中。因此,国家权威机构和大型企业不仅要加强基础研究,也应当善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同时,媒体也应该承担其社会责任,不要以讹传讹,给保健行业以重创。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