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患者疾病治愈,生活质量改善。在这个过程中,治疗药物监测是临床药师制定安全、经济、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的依据,也是个体化治疗的重点发展方向”,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张相林在8月15日举办的“中国医院论坛·中国医院合理用药论坛”上指出。
合理用药三原则:安全、经济、有效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公众,还是医院管理者、专业药师,对合理用药这一话题的关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合理用药涉及到药物的选择;药品的选择;剂量的选择;给药途径的选择;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的选择;以及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因素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张相林指出,从药师角度来说,对合理用药的理解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安全、经济、有效。临床合理用药就是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以达到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
治疗药物监测核心:给药方案个体化
如何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贯彻合理用药原则?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有效解决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经济问题并持续完善个体化治疗技术的学科。
TDM临床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药品在人体的暴露量;与给药方案的关系;与治疗效应的关系;通过对药量的动态研究,调整个体化用药方案,调整个体化治疗靶浓度,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张相林介绍,由此可见,TDM是根据临床药理学理论及药物治疗学理论,结合药物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运用流行病学归纳总结,多学科交融进行药物治疗个体化研究和应用的一门药学临床学科。其中,给药方案个体化是治疗药物监测的核心。
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合理用药过程。张相林介绍,药物治疗的关键在于对药物暴露和药物敏感的监测。
对血液浓度为主的生物样本药物浓度的分析,可根据数学关系确定患者体内药物暴露程度;依此反馈临床信息,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对基因、功能蛋白及其他等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可提示药物治疗效果信息,依此辅助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特别是调控个体化药品暴露。
能够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机体(年龄、性别、生理、病理、遗传)和药物(剂量、剂型、给药时间、给药间隔、联合用药)两方面,临床药师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对药物特性、体内规律及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客观全面认识,药物监测分析结果,并联系患者的具体机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药品,确定合适的剂量、给药间隔和治疗,以获得最大化的疗程和最小化的毒副反应。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