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医药产业的应对策略
1、在加快发展中化解危机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为应对金融危机制定了正确的策略,在整个大的经济复苏战略的引导下,在新医改的全面推进下,在国家4万亿的一部分投入医疗医药情况下,中国医药企业反而面临着很好的机会,今天中国医药企业加快发展、化解危机的切入点主要在产品创新和体系升级。
产品创新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都是我们的追求,每一步的工艺改进,每一项的质量提升都是新的竞争力,2008年国家重大新药专项,仅中央财政就投入66亿元,加上地方及企业配套资金将达到178亿元,给率先获批的新药给以产业化工程的接力支持,给“十二五”创新药物研发以持续支持。
医药行业的体系升级势在必行,由现行国内的GMP认证体系逐渐向国际CGMP认证体系逐步靠拢和并轨,质量认证体系升级是对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最基础的保障,是中国药品制剂走向国际的关键一步,也是进入国际药品主流市场的通行证。它还是我国医药产业新的市场增长点和利润倍增的渠道,是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的积极选择。国家应该重点支持一批先行企业走向欧、美、日市场。
2、在新医疗保障体系下拉动内需
我国人口众多,人民的医疗需求缺口巨大,逐年提高的卫生总费用投入是支撑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大医疗保障体系共同作用,使压抑的医疗需求逐步得到释放,人民对于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提高。保守预计这些政策将在未来两年为行业带来近2000亿的政策拉动。另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无疑将对行业形成长期支撑,老年人医疗消费支出的绝对金额远远超过年轻人,大病重病药品的需求将随之进一步释放,在这个大的医药市场中寻求发展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3、转换研发模式,依靠强大的技术平台做为支撑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应寻求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转化研发模式,努力提高相关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生物医药产业的应该走集群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相关服务业的现代化的路子,在国家计划引导下,可建立企业化运作的新型生物医药技术平台。目前国内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形成了从基因组研究、生物信息学研究、药物筛选、中药现代化等上游平台到实验动物、病毒载体等支撑平台,基本形成了一个互为补充的技术平台网。
总之,凭借着国际制药巨头的研发服务转移、由新医改带来的国内医药市场的变革、国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大力投入等有利因素,未来几年内我国生物医药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习编辑:余凤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传播医疗服务创新典范,见证健康服务新时代,中国医药健康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评选活动——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再度闪耀启动!目前网络投票平台已经吸引了几百万网民踊跃参与。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病